最近,胡軍在《北上》中飾演的角色頻繁登上熱搜。
劇中,他是運河上的船老大謝天成,年輕時意氣風發,仗義豪爽,開局就戴著墨鏡和大金鏈子,腋下夾包,滿臉春風得意。
可惜,好景不長,運河生意走下坡路,謝天成的人生也隨之跌宕起伏。
曾經的風光不再,他從趾高氣揚變得愁眉苦臉,神色疲憊,說話再不見往日的自信,而是帶著幾分小心翼翼的試探。
大起大落之間,胡軍精準拿捏了謝天成的氣場轉變,讓人看得唏噓不已。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胡軍特意增重20斤,還深入船工群體體驗生活,學習開船,琢磨細節,最終塑造出了這個極具層次感的形象。
提起胡軍,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他那張寫滿英氣的臉——寬闊的肩膀、深邃的眼神、堅毅的下顎,天生就是螢幕上的“硬漢”代表。
他在《天龍八部》中的喬峰,一身正氣,義薄雲天,舉手投足都是江湖豪俠風範;
在《朱元璋》中,他將一代帝王從貧苦少年到開國皇帝的蛻變演繹得層次分明;
到了《長津湖》,他化身身經百戰的指揮官,一個眼神就足以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戰士的堅定。
可真正的好演員,絕不會被某一種形象框死。
在《北上》裡,胡軍卸下鐵血形象,飾演一個跌落人生谷底的商人。他不是運籌帷幄的英雄,而是一個普通中年人,被時代洪流裹挾,努力掙扎,努力維持體面。
他讓人看到了一個“硬漢”身上的柔軟,也讓人明白,真正的演技,不是千篇一律的堅毅目光,而是能讓人共情的細膩表達。
1968年,胡軍出生在一個文藝世家。父親胡寶善是一名海軍,在不到二十歲時便參加了抗美援朝,扛過槍、打過仗,背過傷患,立過三等功。
戰場之外,他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著名的歌唱家,一曲《我愛這藍色的海洋》,至今仍是軍旅音樂的經典之作。
母親則是一名話劇演員,曾在北京空軍文工團工作。
在父母的期待裡,胡軍應該繼承家學,成為一名歌手或是軍人。
童年時期,父親專門請來老師讓他學小提琴、練聲樂。可胡軍從小就對音樂毫無興趣。每天枯燥的練琴時間,對他而言更像是一種“折磨”。
他想盡一切辦法逃避,甚至故意把琴弦扯斷,妄想能讓自己少練幾天琴。可惜,父親的要求嚴苛,琴弦斷了,換根新的繼續練。
他喜歡的不是音樂,而是錄像廳裡那些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北京,錄影廳是最神秘的地方之一,想看上一部完整的電影並不容易。胡軍和朋友們攢錢租錄像帶,悄悄躲在有錄像機的同學家裡,螢幕上的畫面模糊不清,可絲毫不影響他們的熱血沸騰。
當時他最喜歡的錄像帶是《英雄本色》。他看著周潤發、狄龍、張國榮幾人手持雙槍,風衣翻飛簡直帥極了,影片中男人間的義氣、兄弟間的忠誠,那種豪情萬丈的氣概,深深地印在了少年的心裡。
那時候的胡軍,或許已經開始嚮往銀幕上的世界,只是他自己還沒意識到。
臨近高考,胡軍打算報考新聞專業,夢想記錄世界的故事。但命運往往喜歡開玩笑,一場突如其來的急病,影響了他的考試成績。
就在這時,一位老師給了他一個建議:“你這麼高,五官端正,去試試學表演吧。”
胡軍本來也沒太大興趣,但在老師地勸說下還是決定試試看。他報考了中央戲劇學院,結果意外被錄取了。而這背後的“功勞”,竟然還與父母的音樂教育有關——在考試時,他唱了一首《我的太陽》,一開口,就把考官鎮住了。
就這樣,那個曾經逃避練琴、沉迷錄像帶的少年,踏入了演藝的大門。
進入中戲後,胡軍才真正喜歡上了表演。他迷戀舞臺帶來的魅力,那種站在燈光下,全身心投入角色的感覺讓他沉醉其中。畢業後,他進入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為了一名話劇演員。
但那時的他,遠沒有想像中風光。
在話劇舞臺上,他只能演一些無足輕重的小角色。兩三個小時的戲,他的臺詞可能只有短短一句:“出發。”每天都在跑龍套,每天都在等待機會。
與此同時,他開始與孟京輝、張一白等人組織起了先鋒實驗話劇。可這種戲,賺錢太難了。很多時候,他們自己掏錢演出,最後演到賠得一塌糊塗。
那幾年,胡軍過得並不容易。他的工資只有164塊,只能勉強糊口。那時他常常一個人坐在馬路牙子上喝悶酒,思考自己到底是不是選錯了路。
直到1997年,一部電影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1997年,胡軍接拍了電影《東宮西宮》。
他在片中飾演員警小史,外表強硬、冷漠,內心卻充滿了隱忍和掙扎。他沒有大段的臺詞,沒有誇張的情緒宣洩,所有的情感,全部藏在眼神和肢體語言裡。
胡軍用微妙的表演,讓這個角色活了。
電影上映後,胡軍憑藉這部作品獲得了義大利都靈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也讓影壇看到了他的實力。
2001年,胡軍迎來了人生中又一部重要的電影——《藍宇》。
他飾演的陳捍東,是一個外表瀟灑不羈、內心卻充滿矛盾的男人。胡軍用克制的表演方式,將角色的掙扎演繹得恰到好處。
電影上映後,劉燁憑藉此片拿下了金馬影帝,而胡軍雖然無緣獎項,但所有人都知道,影壇里多了一個真正的實力派演員。
2000年,張紀中籌拍《笑傲江湖》,胡軍前去試鏡。他滿心期待,結果張紀中看了一眼,搖頭:“你太有狼性了,演令狐沖不合適。”
胡軍以為自己被拒絕了,沒想到張紀中卻留下一句話:“以後要拍《天龍八部》,蕭峰這個角色給你。”
這話胡軍沒太當真,畢竟娛樂圈裡,承諾有時只是客氣話。可沒想到,兩年後,張紀中真的打來了電話:“蕭峰,還演不演?”
2003年,他穿上丐幫幫主的粗布衣,成就了經典的蕭峰。
他的蕭峰,眉眼間透著不羈,舉手投足間都是英雄氣概。他一人一馬,孤身殺入雁門關外,演出了一個真正鐵血柔腸的漢子。連金庸本人都稱讚:“胡軍就是我心目中的蕭峰。”
金庸90歲生日宴上,胡軍舉杯敬酒,金庸笑著說:“我與我的蕭峰干一杯又如何?”
此後,胡軍的“硬漢”標籤穩穩貼上,他成了導演們心目中“天生適合演英雄”的人選。
2006年,他在《楚漢風雲》中飾演西楚霸王項羽。那一年,他36歲,正值壯年,演起項羽來,身形挺拔,眼神淩厲。“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狂傲,被他演得淋漓盡致。
2007年,《西安事變》里,他演張學良。褪去戰場上的狂野,他穿上筆挺的西裝,眼神里多了一絲憂國憂民的沉重。有人說:“胡軍的張學良,少了點風流倜儻,多了點歷史厚重感。”
2008年,胡軍在《赤壁》中飾演趙子龍。那場“長坂坡七進七出”的戲,他一身銀甲,手握長槍,策馬奔襲,殺出一條血路。沒有花哨的招式,沒有刻意耍帥,只有一個武將的沉著與冷靜。
2010年,姜文找他演《讓子彈飛》,飾演張麻子。這是一個充滿匪氣的角色,但胡軍演得既豪爽,又狡黠。他在戲裡狂笑、怒吼、策馬奔騰,把一個草莽英雄演得酣暢淋漓。
2019年,他主演的《音樂家》,獲得了第三屆“金色銀幕獎”最佳男主角。
2021年,《長津湖》上映,他演雷公,炮排排長,隊伍里的主心骨。戰火紛飛中,他沉穩冷靜,護著戰友,一步步穿過硝煙。胡軍的表演,沒有誇張的喊叫,沒有煽情的哭戲,只有一個老兵的沉默和堅定。
他曾說:“英雄,不是概念化的東西。戰場上,只要有勇氣拿槍上陣的人,都是英雄。”
因飾演過太多“硬漢”角色,胡軍被稱為“硬漢專業戶”。
可在“硬漢”的標籤下,他也有自己的另一面。
2014年,他帶著兒子康康上了《爸爸去哪兒》,所有人都驚訝,這個銀幕上的糙漢,原來是個寵娃狂魔。
康康摔倒,他立刻衝過去;康康害怕,他一把抱住。
原來,英雄的鎧甲下,也藏著最溫柔的父愛。
2015年,《爸爸去哪兒》播出,胡軍帶著7歲的兒子康康參加節目。所有人都以為,康康會是個被“硬漢老爸”嚴厲管教的孩子,可節目里,他卻像個小大人,細膩又體貼。
比賽贏了霜淇淋,他沒有第一時間自己吃,而是遞給夏天,用勺子小心翼翼地餵她;軒軒年紀小,情緒崩潰大哭,他就耐心哄著,說“男兒有淚不輕彈”,然後塞給對方一顆糖。
點擊播放 GIF
節目里有一次,節目組要求一個爸爸離開去執行任務。別的孩子都不願意讓爸爸走,康康卻低聲對胡軍說:“爸爸,你去吧。”
胡軍愣住了:“為什麼讓我去?”
康康強忍眼淚,嘴硬地說:“因為軒軒太小了,林叔叔要陪大峻,夏叔叔要陪夏天,只有你能去。”
話音落下,他一頭靠在胡軍肩膀上,悄悄抹去眼淚。一個7歲的孩子,已經開始照顧別人了。
節目播出後,網友紛紛感歎:“康康是胡軍教出來的,但他又比胡軍更溫柔。”
其實在參加《爸爸去哪兒》之前,胡軍曾自爆兒子康康很“嫌棄”自己,自己總覺得和兒子之間的交往有一些疙瘩,才決定上這個節目。
這一點,盧芳最清楚。
1995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排演話劇《軍用列車》,胡軍和盧芳在舞臺上初次合作,演一對情侶。胡軍當時已經畢業四年,而盧芳才剛從中戲畢業,直接被選為女主角。
胡軍一開始有點不服氣——他畢業四年才等來一個主角,而這個小師妹,剛出校門就能演女一?可排練幾場后,他服了。
盧芳是個“戲瘋子”,專業又聰明,每場戲都能精準找到人物情緒點。胡軍覺得她“好玩兒”,想多瞭解一點,於是經常約她吃飯。
那時候,胡軍是個豪放派,朋友多、酒量好,吃飯時總會習慣性地問一句:“我可以喝一杯嗎?”盧芳大大方方地說:“當然。”
結果沒想到,她喝著喝著,突然看向胡軍:“我能來一瓶嗎?”
胡軍一愣,然後痛快地回:“當然!”
那頓飯,兩人你一瓶我一瓶,誰都沒認輸。胡軍以前從沒見過這麼爽快的姑娘,那一刻,他在心裡默默決定:“就是她了。”
1999年,胡軍帶著盧芳去義大利參加戲劇節,在羅馬廣場的許願池邊,他突然單膝跪地,手裡捧著一束紅玫瑰,像個中世紀的騎士一樣向盧芳求婚。
盧芳笑著答應了。
那一年,他們都沒想到,之後的22年,會有那麼多風風雨雨。
結婚第二年,盧芳懷孕。胡軍在外拍戲,聚少離多,盧芳情緒敏感,經常打電話對著他發脾氣,胡軍脾氣也硬,電話裡兩人大吵大鬧。可每次一見面,又什麼都好了。
後來胡軍才明白:“她不是想吵架,她是需要我的陪伴。”
所以在拍戲的日子里,他經常帶著盧芳和孩子一起去劇組,給她安全感。
有人說,愛情是最誠實的情緒表達,但婚姻卻需要更多理性思考。胡軍是個慢熱的人,結婚後,他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相濡以沫”。
22年過去,胡軍還是那個“硬漢”,可他在妻子和孩子面前,早已卸下盔甲,學會了溫柔。
雖然胡軍和盧芳都是話劇演員,但婚後他們鮮少在舞臺上合作。直到2018年,二人再次同台,出演莎士比亞經典劇碼《哈姆雷特》。
胡軍飾演哈姆雷特,盧芳一人分飾兩角——王后和奧菲利亞。這不僅是夫妻倆時隔23年後的再度合作,對盧芳來說,更是一次極大的挑戰。
為了演好這部戲,二人甚至短暫“分居”。
哈姆雷特愛奧菲利亞,但對母親卻滿是憤怒和仇恨。問題是——盧芳同時演這兩個角色,而她又是胡軍現實中的妻子,生活里太過熟悉,表演時無法找到疏離感。
於是,胡軍乾脆搬進了酒店。
排練時,他們分開走路,不討論角色,不在彼此面前提及任何戲外的情緒。直到舞臺上,那層熟悉感徹底被打破,胡軍再看向盧芳,不再是自己的妻子,而是哈姆雷特的母親,或是戀人。
戲劇,是他們共同的事業,也是他們愛情的見證。
2019年,胡軍和盧芳迎來了結婚20周年。
他們帶著一雙兒女,重返當年求婚的羅馬廣場,補拍了一組婚紗照。二十年過去,胡軍依然是那個英姿勃勃的硬漢,而盧芳,依舊是他一見鍾情的那個人。
有人問他們,如何保持婚姻的新鮮感?
胡軍笑了笑:“新鮮感是給陌生人的,我們早就成為了彼此的親人。”
盧芳的答案更加簡單:“每天排練回家,幾碟小菜,推杯換盞,聊聊戲劇,聊聊孩子,這就是我最幸福的日常。”
在外人眼裡,胡軍是“硬漢”代言人,但在家裡,他是一個典型的“女兒奴”。
女兒九兒喜歡音樂,他就親自為她挑選樂器,陪她練習;她第一次上話劇舞臺,他比任何人都緊張,生怕她忘詞;她18歲生日,他親自操辦成人禮,眼裡全是驕傲。
而兒子康康,則完美繼承了胡軍的果敢和擔當。
小時候參加《爸爸去哪兒》,康康就展現出了超越同齡人的穩重。在《長津湖》開拍前,胡軍拿劇本給康康看,結果康康認真指出了軍事細節的漏洞,連軍事專家都誇他眼光精準。
他曾說:“我骨子裡就是個傳統的人,最幸福的事,就是回到家,有一盞燈是為你亮著的。”
他可以是萬千觀眾心目中的英雄,但他更願意是家裡的頂樑柱。
在一切光環之下,胡軍最珍視的,依然是那個回到家裡,與妻子舉杯暢談、與兒女閒話家常的自己。
或許在胡軍心中,作為演員,角色的形象可以千變萬化,但胡軍始終明白,戲劇只是一種人生的折射,而家庭才是屬於他最終的歸宿。
而最重要的角色,永遠是自己的人生。
來源:富書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