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犯罪懸疑類型劇,火的沒邊。
幾乎大熱的頂級國劇,都是此種類型,《狂飆》《漫長的季節》《我是刑警》等等。而曾經在大銀幕叱吒風雲的中生代頂級男演員,也都紛紛“下海”,成了劇中的員警或罪犯。
郭京飛的《黃雀》剛播完,王寶強的《棋士》就接上,後面還接著段奕巨集的《沙塵暴》。
按理說,單一類型劇在市場的攻城掠地,實屬罕見。
但為什麼有那麼多優秀的男演員,扎堆在懸疑犯罪劇裡?
這個問題,番茄君思考了很久。
直到看了《棋士》和《沙塵暴》,才發覺,答案就藏在劇裡。
這幾天陸續衝上熱搜的,是王寶強的演技。
不得不說,在表演上,王寶強確實沒的說。
《棋士》中,他飾演一個窩囊老實的圍棋老師崔業,一個被生活逼到絕境而黑化的普通人。
闊別小螢幕12年,王寶強這次回歸,同樣選擇了犯罪懸疑劇,並且在劇中擔當反派。
除了《狂飆》,反派做男主,還能在央視播出的劇並不多見,這也從側面證明,央媽對王寶強新劇質量的認可。
在劇中,王寶強表演優秀,有兩個鏡頭,看得人渾身戰慄。
一個,是對著鏡子裡的自己吐口水那一下,前面還是老實人的崔業,此時眼神犀利,活脫脫一個冷血悍匪。
另一個,是跟哥哥崔偉在警局的對峙,一貫強勢的哥哥義正詞嚴,而老實的弟弟也目光如炬,張力拉滿。
表演和品質,一同把《棋士》推上了頂流,收視日日攀升,基本鎖定開年最火的犯罪懸疑劇。
點擊播放 GIF
《棋士》還沒完,段奕巨集的《沙塵暴》已經上線,頗有點隔空對唱的意思。
與王寶強不同的是,段奕巨集在《沙塵暴》中,出演刑警陳江河。
點擊播放 GIF
段奕巨集至今已經塑造過近10個員警形象,雖然對他印象最深刻的員警形象,還是《烈日灼心》裡的伊谷春。
但相較而言,陳江河更有刑警風範,經驗也更豐富,看著更有氣場。
段奕巨集將自己徹底變成了西北漢子,尤其那大風中的“高原紅”,更給人一種頗為真實的沉浸感,似乎將觀眾一起帶入,那個西部懸疑的荒漠中。
這兩年,郭京飛連上四部犯罪懸疑劇,只是巧合的都選擇扮演犯罪懸疑劇中的員警角色。
除了剛剛播完的《黃雀》中反扒員警郭鵬飛,即將上線的《勢在必行》還有他飾演的刑警羅維民。
而在這之前,郭京飛就已經在《駐站》和《漂白》中,出演了員警常勝和彭兆林。
郭京飛對員警的塑造,勝在“細節加持”,他出演的每個員警形象,都有各種細節輔助塑造角色特質。
只不過兩年四個員警形象,也基本讓郭京飛的戲路,相對開始固定。
這還不算,那些曾經在大銀幕叱吒風雲的中生代頂級男星,如今在犯罪懸疑劇中扮演員警角色的亦不少。
53歲的於和偉,去年一部《我是刑警》,火遍全國。
46歲的秦昊,在劇版《三大隊》中,也過了一把癮。
47歲的張譯,《狂飆》里的安欣,《他是誰》里的衛國平,《三大隊》裡的程兵、《九部的檢察官》里的雷旭,讓他幾乎成了“警察專業戶”。
還有52歲的王景春(《員警故事》),48歲的陳明昊(《棋士》《漫長的季節》)、51歲的廖凡(《沉默的真相》)、54歲的陳建斌(《黑土無言》)……
這些男演員都不是泛泛之輩,他們是公認的演技派,幾乎每個人都有影帝的水準,也都不缺角色和作品。他們為何紛紛擠進“犯罪懸疑劇”賽道中?
首先,是懸疑犯罪題材的類型紅利。
懸疑犯罪劇作為一種十分成熟的類型作品,有著相對固定的敘事結構和角色設定。這種類型化創作不僅具有較高的可複製性,也形成了固定的受眾群體,降低了市場風險。
對於演員來說,加入這樣一個相對穩定的創作體系,能夠獲得更穩定的職業發展和曝光機會。
與此同時,懸疑犯罪題材也允許創作者在類型框架內進行創新和突破。從《白夜追凶》的雙胞胎身份置換,到《邊水往事》的架空世界設定,再到《漫長的季節》融合時代變遷的敘事策略等等。
我們會發現,懸疑犯罪不再是單一的破案,它可以跟劇情、敘事、年代、歷史等等類型相融合。
這些創新也為演員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表演空間和挑戰,也是我們所說,此類劇容易出好角色、好人物的關鍵。
這幾年,觀眾的審美水準,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觀眾開始追求更具深度、更接近現實的國劇作品。
這一喜好,恰恰和懸疑犯罪劇不謀而合。
我們知道,大多數懸疑犯罪劇,裡面就有真實罪案的影子。
比如:《他是誰》里的“白銀案”,《我是刑警》里的“周克華案”等等。
這些劇情,緊張刺激、人物形象複雜立體,並且對社會現實具有反思作用,恰好滿足了觀眾“硬核化”的審美需求。
頂級男演員加入這一類型創作,不僅能夠獲得更多關注,也能收穫一波又一波正向流量。
其次,是中年演員轉型的艱難。
都說女演員年齡大了轉型困難,其實對於男演員來說,情況幾乎相同。
年輕的時候,憑藉容貌,可以在任何類型的影視作品中,扮演任何角色。但超過45歲,進入中老年階段,角色就基本固定了。
演年輕人被噴“扮嫩”,演霸總被噴“油膩”,中生代大齡男星,選擇面其實很窄。
而懸疑犯罪劇,剛好契合這些男演員的表演需求。
比如:經驗豐富的刑警角色,通常需要具有複雜的心理狀態和行為邏輯,他們既要表現職業的專業性和冷靜,又要展現面對罪惡時的情感波動和人性掙扎。
點擊播放 GIF
這種角色設定,都需要一定的年齡和閱歷才能更好地詮釋,這也就為處在轉型陣痛期的大齡男星,提供了最佳的轉型方案。
像於和偉在《我是刑警》中展現的,從年輕員警到老練領導的過程。還有郭京飛、張譯、段奕巨集等在不同劇集中,對各類員警角色的差異化塑造。
可以說,在犯罪懸疑劇中,中年男演員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位置,眼袋、皺紋、粗糙的皮膚,中年的狀態,都成了有利角色的加持。
通過這些角色,中年男演員能夠擺脫以往形象的束縛,展現更全面、更複雜、更專業的演技水準。
這為那些面臨年齡焦慮的實力派演員提供了理想的發展路徑,也體現著懸疑犯罪劇對演員表演能力和經驗的全方位考驗。
角色的成熟度與演員的實際年齡相符,讓他們能夠將生活閱歷自然融入表演中,形成了年齡與角色的良性互動。
而這種職業化路徑,不僅延長了他們的職業生命週期,也為此類題材的繼續創作,注入了更多新的可能。
最後,也不得不提的一點是創作生態。
犯罪懸疑題材作為一種特殊的敘事方式,能夠在不直接觸及敏感話題的情況下,以鏡像的方式反映社會現實中的各種問題。
比如《我是刑警》通過刑偵技術的進步呈現警隊破案能力的提升。
這種鏡像表達方式為創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創作空間,實現了娛樂性與批判性的平衡。
而此種類型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獵奇性,在一定程度上,擁有對觀眾的天然吸引力。
但我們也能注意到,懸疑犯罪題材雖然觸及社會陰暗面,但邪不壓正、法律至上、人情與法理結合、弱者受法律保護、追求正義與平等,是永恆不變的主題。
這種內在的價值導向,兼具觀賞性與教育意義,使得懸疑犯罪劇成為“正義”柔性滲透的理想載體。
對演員而言,出演這類作品既能滿足市場和觀眾需求,又能契合主流觀念,實現藝術表現與社會責任的平衡,為他們提供了更安全的創作環境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頂級男演員紛紛下場出演懸疑罪案劇,絕非偶然的市場跟風。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不僅是個人職業選擇的結果,也是影視行業尋求突破的縮影。
通過這些優質的犯罪題材作品,我們看到了電視劇從類型化到多元化、從單一娛樂到社會思考的轉變。
頂級男演員的“破圈”不僅體現在這些角色的廣泛認可和社會影響上,更體現在他們為影視行業帶來的新思路和新可能。
這些創新嘗試,都在拓展懸疑犯罪劇的表現邊界,為影視行業提供了新的思路。
與此同時,這種趨勢也反映著國劇市場的成熟和觀眾審美的提升。
當懸浮霸總劇不再是小螢幕的主流,當磨皮濾鏡和辣眼的妝造,不再佔據大眾的眼睛。
在改變的過程中,頂級男演員正在改寫娛樂圈的遊戲規則,他們不再僅僅是流量符號,而是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他們通過精湛的表演和對角色的深刻理解,不僅贏得了觀眾的認可,也用自己的演技和經驗,為國劇創作樹立著新的標杆,積累著新的經驗。
雖然演員“內卷”犯罪懸疑劇,並非我們想看到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幾乎所有的精品,都是在激烈的競爭中迸發出來的。
番茄君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頂級男演員與犯罪懸疑劇的結合將繼續綻放光采。
在為觀眾帶來更多優質作品的同時,也在為國劇市場的發展添磚加瓦。
來源:電影爛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