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網友在敦煌遺書中捕捉到
一個“顯眼包”——
來自唐朝的康景宗同學
(高度疑似叫這個名字
具體理由往下看)
這位同學沒寫完的《蘭亭集序》
被網友“挖”了出來
透過稚嫩的字跡
我們彷彿能看到
一個小朋友搖頭晃腦地念著
“永~和~九~年~,歲......”
咦?筆怎麼越來越沉?
歲......歲......歲......
難道是“歲”著了?
還是乾脆放下筆
跑出去“摸魚”了?
康景宗同學肯定
也沒想到自己的作業
竟然在千年後被保存下來
還被大家“玩梗”——
寫《蘭亭集序》只寫開頭
就像現代學生背英語單詞
一直都在背單詞書上的
第一個詞——
“abandon”
原來,從古至今的小朋友
都在為學習頭疼
這讓許多網友看到了
自己小時候的影子
《蘭亭集序》的最後一句:
“後之覽者
亦有感於斯文”
以這樣一種方式靈驗了
疑似為康景宗的“自畫像”,也可能是畫完署個名?反正是留下了“摸魚”的證據,也成了網友推測“摸魚少年”姓名的重要依據
發現這篇
“古代小學生作業”的劉先生
還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
許多古人留下的“小彩蛋”
在《吉凶書儀》這本古文獻上
劉先生看到空白處
留有古代小朋友的得意畫作
上面畫了虎、馬、蛇、羊等
諸多動物形象
並且每一個都貼近現實
筆觸簡單但準確
古代文獻《吉凶書儀》上留下的塗寫痕跡
這些可可愛愛的塗鴉
引起網友的喜愛和熱議
“對於學習搞怪這件事
跨越千年
小孩子們都差不多呀”
“人類幼崽從古至今
都是可可愛愛”
……
你也以為這是
小孩的隨意塗鴉?
NO!NO!NO!
事實上
蘭州大學的劉全波老師
專門針對這個塗鴉
寫過論文
認為這是《吉凶書儀》的
學習者與李明振同學的
赤心鄉學郎李文義所作
其目的則是為其弟
李文進進行啟蒙識圖教育
具體可參看這篇論文
按常理來想
雜畫就是雜亂無章的畫
是不會在其上寫上
“此是XXX"
之類的說明文字
而這些白畫動物
卻是風格、格式一樣
可見這些題名
絕對不是隨意而為
當是有意而為
無論如何
這些痕跡都讓千百年前
生動的場景留下來了
給予了我們無窮想像
劉先生是成都人
他讀書時選擇的研究方向
就是關於博物館傳播的
目前他在互聯網發佈的內容
也都來自他在旅途中
去過的各個博物館
以及國內大館和
海外合作開源的
一些電子化文獻
“作為00後
我比較瞭解現在的
年輕人喜歡看什麼
我便開始以我的方式
給年輕人講博物館
展品的故事”
劉先生會分享這些內容
就是想讓大家看到
歷史不全是嚴肅的
也有活潑有趣的一面
即使這些都並非是
“一千多年前小朋友寫的字”
大家也不必遺憾
古代小朋友的“可可愛愛”
還是能在文獻中看到
在P.2622《吉凶書儀》
寫捲末尾有5首
膾炙人口的學郎詩
其中一首這樣寫道:
“竹長林清鬱郁
之伯(百)鳥取(趨)天飛
今照(朝)是我(假)日
且放學生郎歸”
可以看出學生希望
早日放假的心態
猶如當下的學生
期盼放假
畫面感十足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