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對賬未回復=預設?法官告訴你真相
更新于:2025-04-09 03:48:26

在數位經濟時代,微信已成為商業往來的重要載體,其即時性、便捷性極大提升了交易效率。然而,當涉及重要賬務往來時,簡單的微信溝通往往暗藏法律風險。特別是當一方發出對賬資訊卻未獲回復時,這種沉默是否構成法律意義上的默示認可呢?近日,解放區法院就審理了這樣一起勞務合同糾紛案。

基本案情     趙某曾雇傭黃某從事勞務工作,完成工作后,趙某通過微信分多次向黃某轉賬共計1.9萬元。202429日,黃某收到其中最後一筆2000元的轉帳時回復微信:還是你能,只還了2000元,你還欠我2.5萬元,你說好今年能還清,君子一言。此後,趙某一直未予回復。     2024823日,黃某再次向趙某發微信:趙某,我住院了,費用不小,你先給我轉1萬元,急。趙某回復:這幾天我想想辦法。此後趙某未能如約履行,黃某遂將趙某訴至法院,要求其支付欠款2.5萬元。

法院判決     法院經審理認定,根據原告提交的雙方微信聊天記錄及通話錄音等證據,足以證明原被告之間存在合法有效的勞務合同關係,且債權債務關係明確具體,故對原告主張的勞務合同糾紛事實予以確認。根據雙方823日的微信聊天記錄,確認被告尚欠原告勞務費1萬元。對於原告主張的2.5萬元欠款,雖然原告曾在微信中催討稱你還欠我2.5萬元,但被告未予回復。根據《民法典》規定,沉默只有在法律明文規定、當事人約定或符合交易習慣時才能視為意思表示,因此被告未回復的行為不能認定為對2.5萬元債務的認可,法院對該部分主張不予支援,最終判決被告趙某支付原告黃某勞務費1萬元。

法官說法      《民法典》第141條規定: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在此,法官提醒廣大市民,運用線上工具開展對賬、查收文件等業務時,收到關鍵資訊應及時核對並作出認可或否定的明示回應。同時,要妥善保存通話、聊天和轉帳等記錄,以便在發生糾紛時,有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責任編輯:時宜晨    

〖關閉視窗〗

位址: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站前路86號

郵編:454001

聯繫電話:0391-3386111

豫ICP備12000402號-2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來源:河南焦作市中級人民法院官網】

黑心商家顯露原形
黑心商家顯露原形
2025-03-26 03:41:59
太白湖景區閉園公告
太白湖景區閉園公告
2025-03-26 03: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