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賈母和劉姥姥都說「太素淨犯忌諱」?
更新于:2025-04-08 21:25:20

最近一位華裔女作家李翊雲因為兩個兒子分別於2017年和2024年陸續自殺,近期給雜誌寫文、接受魯豫採訪,而被廣泛關注。

看到有攻擊李翊雲的,說兩個孩子這樣,她作為母親肯定有問題;也有表示理解和同情的,說她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她是一個好媽媽。

李翊雲簡介

李翊雲(Yiyun Li,1972年生),女,旅美華人作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祖籍浙江省縉雲縣稠門,出生於北京,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美國愛荷華大學,免疫專業碩士,藝術創作碩士。美國加州大學大衛斯分校任教,蘭登書屋的簽約作者。主要作品有《千年敬祈》《金童玉女》《流浪漢》等,已經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

面對命運,人是完全弱小無力的,要如何強悍,才能扭轉兩個自己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人的結局?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能看到,李翊雲本身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有情感障礙的,過於素淨的。看她給《紐約客》寫的文章《李翊雲:兩個兒子的生與死》,作為母親,我能深刻感受到她的痛苦(把悲傷訴諸文字,並不是她不夠悲痛,每個人表達和紓解的模式不同),我們永遠不能懷疑一個母親失去她的孩子的悲傷。但是我寧可看到這個母親大哭大鬧,哪怕撒潑打滾——當然,如果她是這樣的性格,那之前她自己就不會抑鬱到要自殺了。

他們的家庭談話聊的內容是類似於:

加繆的戲劇《卡利古拉》中很經典的一句話“人終有一死,且並不幸福。”

“人要如何才能從這樣一句話中走出來呢?” 李翊雲問小兒子,“我已經好幾天一直在想這句話了。”

小兒子:“這句話很有感染力。”

這是我曾經挺羨慕的生活場景,跟家人在餐桌上談論文學和哲學,但是現在只覺得,他們家庭的生活底色過於素淨冷清、不食人間煙火了。現在我更喜歡談論孩子教育、週末去哪遛娃、哪款鞋子舒服、俄烏局勢、菜肉價格。

所以我得出一個結論:如果一個孩子的養育者很簡單直接、粗俗熱烈、“一盆火似的愛孩子”,給孩子營造的生活環境是充滿煙火氣的,那麼這個孩子大概率也不會自殺——沒有歸罪於李翊雲的意思,只是想表達,家庭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大,於她是如此,於她的孩子也是如此。

不只是家庭氛圍,家庭佈置也同樣忌諱過於素淨。

紅樓夢裡面,劉姥姥參觀大觀園的時候,賈母和劉姥姥他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都嫌寶钗的蘅蕪苑太素淨,覺得恐非吉兆。好像是這樣的,我初中時候喜歡黑白灰駝色的衣服,我媽就不太認可,她更願意把我打扮得花紅柳綠的。長輩大多喜歡花花綠綠,為何他們會覺得「太素淨犯忌諱」呢?

傳統風水認為,衣著和環境的“陰陽平衡”和“五行調和”會影響人的運勢。過於素淨(如純白、灰黑等冷色調或缺乏裝飾)可能被視為“陰氣過重”或“五行缺火(活力)”,容易讓人聯想到蕭條、冷清,甚至與喪葬、衰敗的意象關聯。

反之,適度的色彩和裝飾(如紅色、金色、綠植等)象徵陽氣、喜慶和生機,符合吉祥的審美。所以,哪怕現在的“性冷淡風”裝修風格,也一定會增加綠植點綴。

而且,對生活環境的佈置往往反映主人的性格和思維觀念,像寶钗那樣,房間過於素淨,連吃的丸藥都叫“冷香丸”,側面顯示她過於理性冷淡,與世俗熾熱相背而馳。如果是歷盡世事的老人也就罷了,年輕人這樣的心境,那麼遇到事情,她的抉擇,大概率是不容易獲得傳統意義上的幸福。

現在人到中年,我越來越認可很多傳統的說法。

重新思考“過於素淨”這件事情,我發現,不管是李翊雲孩子的悲劇,還是愛讀書愛思考的人更容易抑鬱,根源就是,生活底色和思維都過於素凈了。

在《紅樓夢》寶玉參禪那一章,就借用寶钗之口說:“這些道書禪機最能移性,明兒認真說起這些瘋話來,存了這個意思,都是從我這一支曲子上來,我成了個罪魁了。”

年輕人最好不要輕易參禪論道(在老師指導下成體系學習除外),經歷太少,而思考太多,如果過於沉溺文字,沒有引導,上升到哲學佛學層面之後,身體這個容器承受不住那麼多那麼深重的迷思,極有可能引發從精神到肉體的崩潰。

我曾經一度在這種危險的邊緣。所以我非常理解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分享一下我是如何避免自己步入那種境地的。

我是個早熟的人,從小就心思細膩敏感又愛閱讀和思考,六年級就開始讀《紅樓夢》這種大部頭的書,經常要面對別人的疑問“這麼小讀得懂嘛?”,沒有可以一起聊文學的人,又有很多問題想不透,所以在很長時間,我跟身邊的同學都有點格格不入,只在好朋友面前完全表達自我,在大多數人眼中是那種林黛玉式的女孩(當時也瘦,咳咳)。有點淡淡的憂鬱;有我非常想掙脫的“淑女”稱號;喜歡銀,覺得金太俗了;將來想隱居山林;有點矯情,希望我未來的愛人是那種,我一個眼神,你就懂我的千言萬語。學生時代寫作文在同學中算是“以文采著稱”,因為過於癡迷讀書,也曾被舍友稱“不食人間煙火”、“活在書中”,我閨蜜也一直堅信我能成為作家,為此在很長一個時期念叨我,趕緊寫書。

但是,在我看來,大部分著名作家基本都是有一點“思維過於素淨”的病態憂鬱和靜世感的,極度敏感又脆弱——這是這個群體大部分人感受生活和輸出文字的必備特質。我在初中的時候看過某個女作家的日記集,更加深了這種感受,並且本能地抵觸。比如李翊雲也是這類,她的文學成就是璀璨的,而同時生活是不幸的。

思維的極致素凈容易造成痛苦,痛苦是產生優秀文學作品的肥沃土壤,但是,一不小心卻容易自我毀滅或者傷害身邊的人。

我不想自己變成那樣,所以主觀傾向地選擇更粗糙頓感的自我性格培養和更有煙火氣的生活方式。我會積極“入世”,熱愛運動,參加社團活動,不追求完美,寬容對待自己,對人對事更頓感一些,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以自我感受為中心,對一切保持好奇心和童心,會跟同學嬉笑打鬧,也喜歡呼朋引伴一起出去玩。大學時候我已經跟之前很不一樣了,大學畢業之後也經歷過一些社會毒打,慢慢變得非常皮實、熱烈、有韌勁兒、充滿煙火氣和生命力。

這在於“大到人生大事、小到日常吃穿住行”裡的每一個選擇,自己主觀傾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是定好了一個目標,用三年五年十年的時間慢慢地修正,你就會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前進,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我放棄了對文采和思想深度的追求,先過好平凡的熱乎乎的生活。世上可能少了一個稍顯平庸的浪漫主義非著名作家,但是,我自己獲得了鮮活熱烈紮實的人生。現在人到中年,工作和養娃之餘,搞一搞公眾號“寫寫生活小傳,遠離巨集大敘事”,不為謀生,不必糾結閱讀量,只是分享生活,傳播能量,聊以自娛,也挺不錯。

比如寫這樣一篇東西,我著急出門遛娃也沒經過打磨潤色,頂多算基本成型,不管從文采還是思想深度,都不出色,管他呢,我想寫就寫,想發就發,讀者願意看的就看,不願意看的就不看。我高興就好了。除此之外如果還能幫到幾個心理上飽受困擾的人,那簡直太棒了。

說不定,經過歲月沉澱,等我老了也能寫出點好東西,能有那麼一點點文學建樹,誰知道呢。

沒有也無所謂,又不指著這個吃飯過日子。

以上是我的心裡路程,希望對你有説明。

說回李翊雲這件事,還是要珍愛生命,無論貧窮富有,誰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煩心事,生而為人不容易,別輕易放棄。

注意生活和心理上都別過得太素凈,俗氣一點。不開心的時候出去跑跑步、打打球、爬爬山,先“強健其體魄”,在這個過程中,說不定連心理困擾也一併給解決了。五一之後國家的12356心理熱線也開通了,可以嘗試撥打尋求説明。遇到難題不知道咋辦,可以找家人朋友傾訴一下,網上也可以找優秀的陌生人問問解決辦法,比如微信公眾號里的“叫熊太行也行”、B站的“羅蘭朵女士”(我雖然遠沒那麼優秀,但是如果你願意,也可以給我發私信聊聊)。嚴重到有傷害自己行為的,及時找心理醫生干預。

以及,平時不開心的時候“沒必要、不至於、關你屁事、關我屁事”幾個字,就能解決大部分煩惱。

中國老人,排隊找虐
中國老人,排隊找虐
2025-03-26 03: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