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入住1年血淚總結!餐邊櫃做到這7點,顏值實用翻倍!
更新于:2025-04-08 14:20:42

餐邊櫃裝不對,花錢再多也白費!直到入住一年後,我才深刻體會到,那些曾經風靡網路的“網紅設計”,其實很多根本就不適合普通家庭的日常使用。

下面,結合自己踩坑的經歷,為大家總結出餐邊櫃在設計與安裝時必須死磕的7個細節。都是實用的避坑攻略,值得你收藏!

1.櫃門做到底,收口板必須藏起來!

在餐邊櫃的設計時收口板和櫃門的處理細節很關鍵,我家曾經就出現了翻車的情況,當時選擇頂部留空,並且收口板是外露的,這就導致了接縫處特別容易積灰,而且從整體視覺效果上來看,顯得土氣。

正確做法:將上下封板內置,讓櫃門通頂,不過要注意與天花板之間預留5mm的縫隙,同時側板選擇與牆面同色。這樣一來整個餐邊櫃在視覺上就能達到瞬間隱形的效果,不僅美觀,還減少了衛生死角。

2.檯面材質選錯,天天擦水到崩潰!

檯面材質的選擇關乎著日後使用的便捷程度,我家之前選用的是木板檯面,結果一遇到水就容易發黴,哪怕是不小心灑上一點咖啡漬,擦起來都讓人懷疑人生,給日常清潔帶來麻煩。

正確做法:直接選擇石英石或者岩板材質的檯面,並且厚度最好選擇在1.5cm以上。這類材質具有防汙耐磨的優點,就算是灑上紅酒這樣的污漬,輕輕一擦就能乾淨如初,使用起來會省心很多。

3.操作臺深度40cm是極限!

我曾經盲目跟風將餐邊櫃的操作臺深度做成了60cm,本以為會更實用,結果卻事與願違。像咖啡機這樣的小家電,放置在上面會凸出一截,不僅影響美觀,還佔用了過多空間。

其實,操作台有著比較合適的黃金尺寸,檯面深度保持在40cm即可,這樣能夠相容市面上90%的小家電。

高度設置為85cm是比較符合人體工學的,方便日常操作。

上方吊櫃的深度則以30cm為宜,這樣在拿取物品時就不容易碰頭,整體使用起來會更加舒適便捷。

4.玻璃櫃慎用!不是豪宅別跟風!

起初,想著玻璃櫃會顯得比較有高級感,就在餐邊櫃中做了不少灰玻櫃,可實際使用起來才發現,裡面塞滿了奶粉罐、藥箱等雜物后,所謂的高級感瞬間就變成了雜亂感,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比較好的替代方案是只做1 - 2列玻璃櫃,並且在裡面內嵌燈帶,擺放一些藝術品來提升格調,其餘部分則採用啞光門板,將那些日常的雜物統統藏起來,這樣既能展現出一定的美觀性,又能保證收納的整潔性。

5.軌道插座裝錯高度,家電集體“罷工”!

軌道插座的安裝高度是一個很容易被忽視卻又至關重要的細節。我家當時就把插座安裝在了中部位置,結果燒水壺、咖啡機等家電的插頭插上后,全都頂到牆了,根本沒辦法正常使用,這就相當尷尬了。

正確做法:軌道插座要距離檯面15cm,同時在軌道上,左中右各預留50cm的空間,這樣就能保證電器插頭不會“打架”,可以正常使用了。

6.抽屜不做,檯面亂成災!

我家之前的餐邊櫃沒有做抽屜,結果各種小物件,像茶葉、膠囊咖啡、開瓶器等全都堆積在檯面上,整個檯面亂得像個災難現場,想進行收納都沒有合適的地方。

所以,建議大家在地櫃設計時至少要做2個抽屜,高度可以分別設置為15cm和25cm,再搭配上亞克力分隔盒,這樣各種雜物就能分類收納,一目了然,方便尋找和取用,讓檯面保持整潔有序。

7.拒絕反彈器!櫃門下掛1cm巨香!

反彈器看似是個方便的設計,可實際使用起來卻問題多多。我家的反彈器用了半年就開始出現卡頓的情況,櫃門有時候彈不出,有時候又關不上,十分影響使用體驗。

建議方案:上櫃門下掛1cm,下櫃門上延1cm,這樣在使用時,手指輕輕一勾就能瞬間打開櫃門,而且這種方式十分耐用,用10年都不容易壞。

好了,餐邊櫃既是客廳的“門面擔當”,也是能讓懶人省心的“救命神器”。只要按照這7點去進行餐邊櫃的設計與安裝,就能保證大家不會再交智商稅,輕鬆打造出美觀又實用的餐邊櫃。

你家餐邊櫃做對了嗎?評論區來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