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檔黑馬預定,張藝興x李珞桉,演繹聾人父親和聽人女兒的親情故事。
點映期間幾乎0差評——
電影主題,故事設計,演員演技,觀眾無死角開誇。
豆瓣高頻熱評詞:比《人生大事》靠譜?
但事實是,票房卻匹配不上野心。
放映時程表,票房只有不到兩千萬——
原因無他。
這黑馬,貌似有注水之疑——
正能量主題價值觀,本就具備先天優勢,再加父女情深,任是有一顆石頭心,此時也被融化柔軟。
整整111分鐘的電影時長,我哭了四次,每到淚點之時,現場觀眾集體潸然淚下。
但好哭就一定好看嗎?
擦掉眼淚,再說兩句真心話——
想爆?還差點火候。
一個普通故事
在綜藝《開拍吧》中,導演沙漠曾執導一部公益短片——《不說話的愛》。
原片雖然很短,講述著一對聽障夫妻努力讓女兒開口說話的故事,在節目現場幾乎看哭了所有人,每句臺詞都觸動人心。
電影就根據這個短片改編,但故事卻顯得別有不同——兩個字:簡單。
沒有過多複雜的戲劇設計,像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真實而又震撼。
主人公,聾人父親小馬(張藝興 飾)。
在離婚後獨自撫養女兒木木(李珞桉 飾),但木木並沒有遺傳到他的缺陷,她是聽人,能夠聽得見聲音。
小馬為了照顧好女兒,既當爹又當媽,生活在嘈雜的麻將館里。
日子雖然窘迫,卻是幸福非常。
但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童話般的故事也像是黃粱一夢。
一轉眼,電影開始進入“乏味”的走向。
片中劇情展開的模式,幾乎每一步都可以預判。
比如,單親爸爸的有錢前妻。
曾經因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前妻選擇“拋夫棄女”,出外追求更好的未來。
幾年來幾乎杳無音訊,結果就在小馬好不容易將女兒帶大,日子越來越好時,那個“不速之客”突然回來了,一進門就想要奪回女兒的撫養權。
她隨便拿出一張卡,裡面就有著小馬路也賺不到的錢,“拿著這些錢,放棄撫養權”。
雙方明顯的差距,小馬的拚命反抗卻顯得那麼無力。
再比如,有心之人的設計陷阱。
因為撫養權的事小馬心急如焚,一沒律師二沒錢。
但也就是這麼剛巧,一夥“好心人”出現,提出可以説明小馬解決燃眉之急。
然而天上掉餡餅的事都是假像,所謂的“好心人”背地里卻是一個專門利用聾人犯罪的團夥,小馬知曉這是犯罪本想拒絕,卻因為愛女心切,不得已陷入對方精心設計的陷阱,因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整體故事的脈絡清晰,但又尤其的套路。
美好(父女之間的溫情)——矛盾(前妻的突然打擾)——犯罪(為女兒走上不歸路)——昇華(皆大歡喜的結局)。
最後,觀眾似乎可以預見故事的結局——
一個不算完美但口號響亮的正能量結尾,罪犯遭到伏法,親情感動世界。
用心,但改變不了平庸的事實。
一個有漏洞的故事
這不算一部好電影,但觀眾為什麼會感動。
而這也是,國產電影的通病——為了強行圓滿這個故事,片中出現很多看起來極其不合理劇情。
第一,自我感動。
電影中想要去刻畫父女間的溫情,小馬獨自撫養女兒五年,幸福溫馨的親情故事。
但在片中的表達卻只有表面,反覆給觀眾一些片段化的畫面,像是在拍mv,很難讓觀眾共情。
比如,父親陪女兒玩。
木木給小馬吹笛子,笛子吹得很難聽,但聽不見的小馬卻在用力鼓掌,畫面一經渲染,整個情緒都開始被放大。
比如,放學接女兒回家。
小馬因為聾人的原因被老闆批評,所以下班接女兒來晚了,一路上騎著電動車狂奔,他臉上都是雨水,卻沒讓女兒淋濕一處。
就像是小時候寫作文,感冒發燒爸爸背我去醫院,充滿著千篇一律的美好範本。
但事實卻是,堆砌的越多越感到假大空。
第二,邏輯問題。
小馬沒錢沒本事,前妻有錢又健康,但在爭奪撫養權這事上,卻有些讓人不爽。
劇中開始有這樣一幕。
木木擔任小馬的耳朵,穿梭在搶活的乾的工地,電影或許想展現父女相依為命的動人情節,但在老妹兒看來卻極其不適。
一個年僅五六歲的小女孩,在工地裡陪爸爸幹活玩耍,危險無處不在,一旦出現意外後果不堪設想。
電影中一直在強調小馬為木木的付出,會因為賺不到錢而對木木感到虧欠,一直期待她像正常聽人一樣生活。
但前妻回來了,小馬費盡心思做不到的事,對於正常人來說的她卻是太容易了。
小马也深知前妻会带给木木更好的生活,但他的舉動卻顯得極其自私。
如果說前妻的丈夫對木木不好,或是其他原因,小馬的阻攔還有所依據,但一個父親,在明知自己無法帶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的情況下,卻非要回撫養權,似乎可以預判到跟著他未來的生活。
他願意為女兒付出生命,卻不願意她離開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
第三,虛假正義。
電影的開頭,有一個很討巧進入故事的方式。
長大后的木木成為了一名説明警方的手語翻譯,當時的她正在幫一位聾人女孩來表述真相,也由她之口來講述自己的聾人父親小馬的故事。
但這一處理,帶給我的感覺卻是有些尷尬。
現實中聾人的處境顯然比電影中更困難,由此過於正能量的主題,顯得極其可笑,而片中的她還化身正義之士,滿是口號的去批判,說教般的臺詞很難打動人心。
尤其是最重要的一點。
整部電影中每到邏輯不通時,就會去大量鋪墊小馬和女兒的親情瞬間,搭配bgm和濾鏡,讓觀眾沉浸在這種情緒當中,以至於忽視掉那些問題了。
哦,別在意那些細節,感動不就好了。
一個感動的故事
關注聽障人士、特殊人群,電影的主題其實很小眾。
片中也在強調,不要帶有偏見——
如何在群體中一眼發現聾人,因為他們在和每個人的眼神接觸時,第一反應都是報以友善的微笑。
在片中,不乏很多感動的情節。
像是在電影一開始時,聽障人士們的群像劇情。
一所聾人麻將館,麻將打得很響,周圍群眾控訴擾民,但他們卻因為聽不到聲音而不知所措。
麻將館里常有矛盾發生,但每當這個時候,只要女孩木木一出現,所有人就會非常默契地停止憤怒,而是配合著換上一張慈善的臉,陪著木木歡快的唱跳。
當小馬帶著木木搬離麻將館時,每個人的臉上都有不舍,但他們卻表達著希望木木不要再回來,比起在這裡,他們更希望她能像正常聽人一樣生活。
螢幕前的我們也能感覺到,這個群體中互幫互助的溫暖。
必須承認,這是一個很偉大的主題,讓更多觀眾去關注和了解這樣一些特殊群體,也能讓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好。
但這卻並不能稱得上一部好電影。
電影中存在的乏味陋病無法忽視,很多強行感動情節也讓我們的感動像是笑話。
不過,我卻認為這是一部很值得去看的電影。
因為讓我們去相信愛,相信這世界有愛。
它像是一部公益普及的宣傳片,種種正能量的堆砌讓大家去發現世界的不同,去看到聾人群體的艱辛,從而激起內心的善良。
或許,這也是電影存在的原因。
它不一定精彩無可挑剔,甚至有些夢幻的不似現實,但對於我們來說,卻讓我們看到更多的美好,因為感動所以落淚。
世界可以無聲,但我們足夠有愛。
來源:十點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