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東莞日報
本報訊 近日,市教育局資訊中心在松山湖北區學校舉行2025年東莞市中小學教育數字化轉型與人工智慧應用培訓活動(松山湖片區)。
這是繼水鄉片區、東部臨深片區、濱海灣片區后,今年東莞組織開展的第四場主題培訓,特邀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慕課發展中心主任李玉順教授、北京市大興區教師進修學校數位教育研究部主任李勇作專題講座。據悉,主題培訓開展以來,全市超600名教育數位化相關負責教師參加,共同探討“AI+教育”的創新實踐。
專家引領 主動擁抱AI,推動教育教學創新
當教育遇上AI,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李玉順以“理解中小學智慧校園發展進程及趨勢”為主題,深入解讀了國家教育數位化戰略行動的核心要義,著重剖析了人工智慧技術在教學評價、課堂創新及家校協同中的革新效應。
在李玉順看來,人工智慧的反覆運算發展與大語言模型的出現,開啟了數字技術賦能教育教學實踐創新進程。“不僅能夠提升教學效率,還能夠開拓教學邊界,為學生提供更加多樣化、個人化的學習體驗。”
“教師與人工智慧‘共存、共教、男女同校’,成為數智時代教師角色轉變的必然選擇,‘人機協同’的重要性在課堂循證實踐中日益凸顯。”教育工作者要主動擁抱AI技術變革,積極探索和應用數智技術,共同推動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和進步。
李勇詳細介紹了北京市大興區開展“智慧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專案”和“未來教師培養專案”的具體做法和成功經驗。他表示,大興區在推進教育數位化轉型過程中,成功構建“新三個課堂”,以智慧課堂、名師課堂和活力思維課堂為核心,全面推動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數字化轉型,成功構建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的模式,將為東莞開展教育教學方式變革、教育評價改革提供可操作的實踐樣本。
東莞實踐 打造“一中心兩平臺”,積極推進AI賦能教育
東莞不斷拓展人工智慧與教育融合的深度與廣度,形成了從政策統籌、場景創新到示範引領的系列實踐成果。
松山湖北區學校副校長姚湘斌介紹,該校自建校之初就明確實施智慧教育評價改革,借助AI技術將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開展情境式、探究式教學,為學生打造個人化的學習路徑,讓治理有智慧、教學有精度、教育無邊界。
市教育局資訊中心副主任程慶雷介紹,東莞高標準打造市級“一中心兩平臺”,構建“基座+應用+生態”發展體系,逐步形成“市級大平臺,學校小應用”的良性發展生態。
“東莞市‘一中心兩平臺’的集約化智慧教育發展路徑,有利於打造人機協同育人教育新生態。”李玉順表示,作為智慧校園教育應用的承載中心,東莞打造一體化的“互聯網+”教育平臺,通過整合和共用各類教育信息系統,構建“全面、高效、智慧”的智慧教育綜合管理平臺,滿足了智慧校園建設的多樣化需求。
接下來,東莞將繼續在東部工業園片區和中心城區開展專題培訓,不斷推動教育數位化轉型與人工智慧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多、更高水準的教育數位化成果,助力開創東莞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