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遠
人民網上海3月27日電 (記者王文娟)以“網路兼職”為名招募團伙成員,在前端電詐分子得手後添加被害人好友並綁定對方送出的“親屬卡”,迅速掃碼支付或轉帳卡內授權金額,以此轉移涉詐資金。日前,上海警方從偵辦的一起詐騙案件入手,敏銳發現其中可疑線索,最終成功搗毀一個利用“親屬卡”功能轉移涉詐資金的犯罪團夥,抓獲以陳某、龐某、黎某為首的30名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額300余萬元。
去年5月,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在偵辦一起投資理財詐騙案時,發現涉案嫌疑人王某的社交帳號中竟綁定著被害人授權的“親屬卡”,這一異常情況引起了偵查員的關注。據王某供述,其系利用“親屬卡”為前端詐騙分子轉移涉詐資金,隱蔽性更強,不易被平台發現。為精準打擊此類犯罪行為,浦東警方立即成立專案組展開研判偵查,很快就查明了一個組織架構清晰、人員分佈外省各地的“跑分洗錢”犯罪團夥。
在全面掌握該團伙人員資訊後,專案組分別於2025年1月和2月,先後兩次赴外省市開展集中抓捕行動,成功抓獲陳某、龐某、黎某等30名犯罪嫌疑人。到案後,犯罪嫌疑人均如實供述了自身犯罪事實。
經查,自2024年3月以來,陳某、龐某、黎某等三名團夥核心成員,利用網路社交平臺,虛構“網路兼職”專案,誘騙無業人員加入團夥。在發現所謂的“兼職”實為“洗錢”后,參與者仍受每單3%-5%傭金的利益驅使,在接受“短期培訓”后,按照要求在各聊天群組中待命,隨時根據指令處理涉詐資金。
在整個詐騙環節中,前端詐騙分子通常扮演著專業投資顧問等身份,以“驗證投資資質”或“審核資金安全”等話術要求被害人進行轉帳。經過不斷洗腦,被害人防範意識明顯弱化、陷入預設的詐騙陷阱后,前端詐騙分子就會在該犯罪團夥群組中發佈相應的資金轉移“任務”。
此時,團夥成員便會“接單”,先與被害人互加好友后,隨即發送預先製作的“親屬卡”綁定操作指南,要求被害人根據教程,將“親屬卡”授權一定金額后綁定至團伙成員帳戶上。一旦授權成功,團伙成員就會立即使用“親屬卡”掃碼支付或轉帳,將授權資金快速轉移,最終流入前端詐騙分子指定帳戶中。完成資金流轉後,團夥成員就立刻解除“親屬卡”綁定,並要求被害人互刪好友、清除聊天記錄,以此妄圖逃避打擊。
調查發現,該犯罪團夥層級分明、分工明確:核心層負責對接上游犯罪集團,並對新成員開展培訓;中介層負責管理下級群組,分配資金轉移任務;執行層則通過頻繁更換的聊天群組接收指令,利用“親屬卡”實施資金轉移活動。
目前,陳某、龐某、黎某等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已被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依法批准逮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已被浦東警方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案件在進一步偵辦中。警方已建議相關平臺方對“親屬卡”功能採取強化交易場景驗證、增設風險提示等優化措施,以提升對異常資金流轉的識別能力。
結合本案,上海警方梳理了以下幾類可能利用“親屬卡”實施詐騙的場景,提醒市民群眾提高警惕。
第一類是投資理財類詐騙。通常以虛假投資平臺為載體,犯罪團夥通過社交軟體偽裝成“專業投資導師”,以“穩賺不賠”為誘餌吸引被害人參與投資。在獲取初步信任後,犯罪嫌疑人會以“資金通道驗證”“全帳戶託管”等名義,要求被害人綁定親屬卡作為資金流轉工具。
第二類是刷單類詐騙。犯罪團夥通過發佈“點讚賺錢”“關注領紅包”等虛假兼職資訊吸引被害人。一旦被害人落入陷阱,犯罪嫌疑人會以“小額墊付獲取高額返利”為誘餌,要求被害人綁定親屬卡進行刷單操作。
第三類是冒充公檢法類詐騙。詐騙分子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以“涉嫌洗錢”“非法集資”等罪名對被害人進行恐嚇。隨後,犯罪團夥會以“資金流調查”“帳戶保全”為由,要求被害人綁定“親屬卡”作為資金驗證工具。
第四類是交友類詐騙。犯罪嫌疑人通過精心打造的虛擬人設建立情感聯繫,利用“戀愛關係”營造親密氛圍,當被害人產生情感依賴後,犯罪分子會以“突發疾病急需手術費”“證明感情忠誠度”等理由,誘導被害人綁定“親屬卡”進行資金轉移。
第五類是所謂“誤操作”詐騙。此類犯罪利用公眾對“親屬卡”功能的認知盲區實施詐騙。犯罪嫌疑人通常會主動添加被害人好友,以“加錯好友”“誤送親屬卡”為由,請求被害人通過返還同等額度“親屬卡”的方式完成資金退還。事實上,犯罪嫌疑人贈送的“親屬卡”僅設置了扣費額度,其關聯帳戶內並無實際資金,屬於典型的“空頭支票”。一旦被害人完成綁定操作,詐騙分子即可通過代付功能瞬間轉移被害人帳戶內的資金。
警方提醒廣大市民:切勿向陌生人開通此類“親屬卡”代付功能。代付授權即意味著資金控制權轉移,任何以“驗證關係”“激活帳戶”“託管投資”為名要求授權“親屬卡”的,均為詐騙!若發現異常扣款情況,請立即解綁並保存相關證據,第一時間撥打110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