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能成事的頂級思維
更新于:2025-04-07 15:38:15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中提到:

決定人與人之間差異的,不是天賦,不是勤奮程度,而是思維模式。

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成敗。

以下這7種頂級思維,養成之後,你離成事就不遠了。

01

  • 溝通的頂級思維:講故事。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曾因立嗣之事詢問過荀攸、楊修、陳群等人。 這些人的回答,要麼是長篇大論的道理,要麼帶有太強的目的性。 後來,曹操找來賈詡,詢問他的想法。 賈詡沒有直言,而是說自己想起了袁紹和劉表的舊事。 袁紹立第三子袁尚,招致長子袁譚的怨恨,後來兄弟相殘,被曹操輕而易舉地消滅。 劉表立幼子劉琮,導致長子劉琦不得以遠遁,屯兵江夏。 曹操揮師南下時,劉琮在蔡瑁等人的蠱惑下,舉州而降。 講完這些,賈詡沒有再多說什麼。 曹操心領神會,知道賈詡說這個故事是為了勸他不要棄長立幼,以免招致兄弟閱牆。 於是不久后便立了長子曹丕為世子。 鬼穀子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說者聽,必合於情”。

與人溝通,動之以情永遠排在曉之以理前面。

沒有人喜歡那些冷冰冰、硬邦邦的大道理,即使你的建議再正確無比。

一個好故事,勝過一堆大道理。

02

  • 賺錢的頂級思維:利他。

在稻盛和夫的《幹法》中看到一個故事。

1973年,日本很多企業都在裁員。

 

京瓷公司也受到了波及,訂單直接銳減到了原來的十分之一。

 

但在那段艱難的時期,稻盛和夫卻沒有裁掉一個員工。

他讓十分之一的人繼續工作,剩下的人或學習,或打掃衛生,但工資還是照發。

員工們也因此對稻盛和夫感激不已,紛紛想辦法,幫著公司渡過了難關。

這個結果,也正應了稻盛和夫說的那句:“一切成功,都歸結於利他之心。”

換句話說,最值錢的價值觀,就是利他之心。

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的。

你獲得的一切善報,皆源於你為別人創造的價值。

你為他人打的傘,來日都會化作為你遮雨的屋簷;

你為他人留的後路,最後也會變成你的康莊大道。

沒人願意和自私自利的人合作,也沒人喜歡和錙銖必較的人共事。

極致的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

03

  • 解決事情的頂級思維:上游思維。

著名作家丹·希思提出一個概念叫“上游思維”:

遇到問題不急於應對,而是把眼光投向上游,追根溯源,如此才能根治問題。

教育家約翰·杜威,在校讀書的時候,班裡蚊子特別多,很多同學被叮咬得無心聽課。

放學時老師便吩咐學生自帶工具,準備滅蚊行動。

第二天,同學們帶來了各種工具,蚊子拍、捕蚊網、滅蚊藥等。

但杜威卻帶了一把鐮刀。

同學們都笑話他沒常識,隨後,他們自己便開始忙碌了起來。

可當他們使盡渾身解數,蚊子還是不斷冒出來。

這時,只見杜威站在窗外的草叢裡,用力揮舞著鐮刀。

隨著雜草倒下,一群群蚊子騰空而起,朝遠處飛走了。

這讓我想到《麥肯錫圖表思考法》中提到的一個工作原則——不要打地鼠。

解決問題不能像打地鼠一樣,哪裡冒出來就把它打下去。

這樣問題永遠也解決不完,也永遠也無法真正地把問題給解決掉。

遇到問題普通的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頂尖高手改變思維。

追本溯源,著眼全域,找到問題的關鍵節點,方能一擊制勝。

04

  • 社交的頂級思維:互相利用。

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說,世上最緊密且最長久的關係,是泥土和樹苗的關係。

樹苗得到泥土的滋養,最終長成參天大樹;泥土吸收腐化的落葉,從而愈加肥沃。

好的社交關係同樣也是如此。

給大家講個故事。

1970年,賈伯斯經同學介紹結識了發明家沃茲。

當時沃茲組裝出了蘋果一號電腦,想要推廣卻處處碰壁。

只有賈伯斯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商機,於是他動用自己的人脈資源,替沃茲銷售電腦。

後來賈伯斯在雅達利公司上班時,遇到棘手的問題,被要求在四天內設計出一款產品。

沃茲出手幫忙,憑藉著高超的程式設計技術,幫賈伯斯在規定期限內完成了交付。

社交的底層邏輯,其實就是一場旗鼓相當的利益交換。

你有本事為別人撐傘遮雨,別人才會為你鋪路架橋。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一段關係是否能長久,關鍵就在於“價值閉環”。

當你擁有可供交換的價值,就能自帶磁場,吸引別人與你結伴,去走更遠的路。

05

  • 成長的頂級思維:復盤。

費爾南多·佩索阿說:

除掉睡眠,人的一輩子只有一萬多天。很多人只是活了一天,不過重複了一萬多次。

這話一點不假。

不懂得復盤反思,總結經驗的人,就像是裝了發條的機器,一生都是在重複機械的勞動。

財經界領袖豪威爾曾透露,每個週末的晚上,他都會回顧一周的工作,然後反問自己:

“我這周做出了什麼?有什麼是正確的?還能如何改進工作?”

人生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坑,跌倒了能爬起來,是強者。

但若能回過頭來總結經驗,避免從這個坑爬起來轉頭又跌落在下一個坑,這樣的人才是智者。

俗話說:“笨人瞎折騰,智者找方法。”

從經驗中不斷學習升級,你和同齡人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每天睡前,放下手機,復盤15分鐘,想想自己如何度過這一天。

及時反饋,把經歷變成了閱歷,將失誤轉換為經驗,自然可以少走彎路,餘生皆坦途。

06

  • 工作的頂級思維:老闆心態。

作家劉同畢業后在一家電視台工作,和他一起入職的畢業生有近十位。

那時候,劉同每天忙到團團轉,拍攝、寫策劃,經常加班到深夜,工作時長超過15個小時。

但其他人都在變著法摸魚,每天幹活的時間不超過6小時。

劉同覺得很不公平,向朋友吐槽:“大家都拿一樣的工資,憑啥就我在努力工作?”

朋友聽了卻說:“這麼想就錯了,其實工作只有那麼多,你們是競爭的關係。

你做得越多,得到的鍛煉就越多,最終收穫的經驗與成長也就越多,其實是你搶了人家的機會啊。”

一番話,點醒了迷茫的劉同。

於是他不再計較做多做少的問題,而是一心撲在工作上。

幾年後,同期那些同事還在原地打轉時,劉同卻一步步成長為公司副總裁。

經濟學家薛兆豐的一句話,點醒了多少人:

“每一個人,每一個時刻,都是在為自己的簡歷打工。”

工作,不僅僅是為了那份薪水,更重要的是可以藉助這個平臺磨礪增值自己。

如果你始終抱著為別人做事的心態,禁錮的是自己的成長。

而當抱著老闆的思維工作,即使最終成不了老闆,你自身的能力、視野格局也會有質的變化。

07

  • 努力的頂級思維:長期主義。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

一種是短線思維者,眼界窄,急功近利,常常想著走捷徑。

一種是長期主義者,肯吃苦,沉得住氣,願意走遠路。

前者時常羡慕別人的成功,只想著快速升職加薪,在短時間內變成一個厲害的人。

卻忽略了這個過程中需要一點一滴地積累,需要不斷地打磨自己。

《詩詞大會》第三季總冠軍雷海為在成名之前,只是個普通的外賣小哥,日子枯燥平淡。

但他一直有一個詩詞夢,習慣利用送餐的間隙讀詩詞,看解析。

其他同事一有時間就會拿出手機刷短視頻,打遊戲,還嘲笑雷海為,“有這時間精力,還不如多跑一單外賣。”

雷海為笑而不答,只是廢寢忘食地背詩詞。

僅2014這一年,他就背誦了805首唐詩宋詞。

終於在十多年的堅持後,在《詩詞大會》擊敗北大碩士,一舉成名。

長期主義者從來不急於一時的成功,也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

他們相信厚積薄發的力量,願意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真正熱愛的事。

羅振宇曾說過:

“任何一個人,不管你的能量強弱,放眼於足夠長的時間,你都可以通過長期主義這種行為模式,成為時間的朋友。”

真正能夠笑到最後的人,都是堅定地踐行著長期主義的人。

哲學家尼采說:

不蛻皮的蛇只有死路一條,人類也不例外。

要脫胎換骨,就必須讓思維進行新陳代謝。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若想長久立足,就要學會自我更新,主動求變。

升級思維,便是最好的自我迭代方式。

離開讓你掉價的感情
離開讓你掉價的感情
2025-03-26 05:00:14
思危、思遠、思變
思危、思遠、思變
2025-03-26 05: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