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最令人痛心的一張圖,來自這座千年古都
更新于:2025-04-07 13:09:44

在互聯網的討論中,緬甸近年來常被貼上“危險之地”的標籤。而跳出偏見,有著悠久歷史和美麗風光的曼德勒,不僅令人惋惜,也值得人們瞭解與紀念。

一座巨大的宮殿倒塌了。

3月28日,一場7.9級的強地震讓緬甸曼德勒遭受重創。當天淩晨,佔地400萬平方米,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群之一——曼德勒皇宮在震蕩中嚴重受損。9米高的圍牆倒下,紅磚金頂散落,一部分尚未坍塌的外牆上裂痕清晰可見。

當地時間2025年3月31日,緬甸曼德勒,夕陽下,一隻鳥飛過受損的曼德勒皇宮。(圖/視覺中國)

作為僅次於仰光的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地震不僅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也讓曼德勒皇宮、阿瓦大橋,以及數百座佛塔、寺廟等歷史遺跡遭到了嚴重的損毀。

在互聯網的討論中,緬甸近年來常被貼上“危險之地”的標籤。而跳出偏見,有著悠久歷史和美麗風光的曼德勒,不僅令人惋惜,也值得人們瞭解與紀念。

曼德勒城市全景。(圖/視覺中國)

末代王朝最後的首都

緬甸的末代王朝名叫貢榜王朝,而曼德勒則是它的最後一個首都。

貢榜王朝建立於1752年,在1885年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以前,王朝曾多次遷都,1857年定都在曼德勒,是它的最後一次遷都。

皇宮內景。(圖/視覺中國)

正因為如此,曼德勒皇宮的建造時間最晚,曼德勒古城也成為被保存下來的最完整的都城。儘管皇宮在二戰時期經歷過戰火損壞,但緬甸政府於1989年開始對其進行重建,並於1996年正式對外開放。

曼德勒皇宫呈正方形,有104個正殿,整體顏色以紅色和金色為主,以精美的雕花著稱。在建造材料上,它使用了世界上的著名木材之一——柚木。柚木被稱為“萬木之王”,有著很好的抗水性、耐久性,是緬甸的國樹,也曾經是皇室尊貴的象徵。

精美的柚木木雕。(圖/視覺中國)

皇宮的周圍是與城牆一同修建的護城河,它是東南亞現存最寬的護城河之一。白天,路過此處的人們,能看到護城河倒映出宮殿和周圍的植物,以及鴿子低空飛過的景象。

1885年,英國人佔領了曼德勒,並在城市中進行了一系列建設。如修建了鐵路系統,使其成為連接仰光、密支那等地的北部重要交通樞紐,伊洛瓦底江也被進一步開發建設。然而,這些建設也大多在此次地震中損毀。如部分坍塌至江中的阿瓦大橋,就是1934年由英國人修建的交通要道,連接著曼德勒省與實皆省。

在曼德勒以東50公里的山上,英國人還建立了小城“眉謬”(也稱Pyin Oo Lwin),將它打造為避暑度假勝地。如今的眉謬,依然隨處可見英式建築、熱帶植物園、茶園,並生活著華人、禪族人、印度人後裔等不同種族的居民,是緬甸著名的旅遊城市。

眉謬的Candacraig酒店,可以追溯到1904年的舊殖民房屋,也是孟買緬甸貿易公司的前總部。(圖/視覺中國)

殖民時期,“上流社會”的官員們都在眉謬度假。這其中就包括作家喬治·奧威爾,他在緬甸做了五年英屬緬甸員警,其間曾在曼德勒生活過,並且在曼德勒以北的小城“傑沙”,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緬甸歲月》。因為其反殖民主義題材,《緬甸歲月》也成為幾十年來緬甸軍政府唯一允許出版的奧威爾作品。

緬甸獨立後,曼德勒依然是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同時,它也是極少數沒有被緬甸軍政府更改名字的城市之一。1989年,為了抹去殖民印跡,建立新的政治體系,當局曾大規模地修改由英國殖民政府命名的地名,試圖走進新的歷史篇章。

“瓦城”與“佛都”

曼德勒坐落在伊洛瓦底江畔,現代城市的四周還有不少古都群落。而因為古都因瓦古城位於其近郊,曼德勒又被當地的華人稱為“瓦城”。

因瓦古城曾是緬甸16至19世紀的首都,經歷過阿瓦王朝、東籲王朝等時期的統治。1839年,命途多舛的因瓦古城被一場地震摧毀了部分建築,後又遭到二戰破壞。而此次地震中,因瓦古城再一次受到嚴重損壞,古城內的梅努磚寺完全倒塌,黃寺主體結構遭到嚴重破壞。

震前的因瓦古城。(圖/視覺中國)

在有著漫長宗教傳統的緬甸,有近90%的民眾信仰佛教。而曼德勒也是真正的“佛都”,緬甸佛教最重要的“聖山”曼德勒山坐落在此。山上,修建有大量的佛塔、寺廟、修道院。

清晨的曼德勒山。(圖/視覺中國)

在這次地震後,被廣泛傳播的一張寺廟坍塌圖片,拍的就是曼德勒著名的馬哈牟尼佛塔。它是緬甸最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建築之一,有著240多年的歷史。其中供奉著緬甸最受尊敬的馬哈牟尼佛像。佛像十分龐大,約4米高,表面覆蓋滿厚重的金箔。它與仰光的大金塔並稱為緬甸的兩大聖跡。

前面提到的黃寺,又稱馬哈昂美寺(Maha Aung Mye Bom),是因瓦古城內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廟,有逾200年的歷史。作為曾經的皇家修道院,它是19世紀貢榜王朝的代表性建築。其採用的是傳統柚木寺院的七層結構,但是用磚頭和灰泥材料建造,外層是淡黃色的塗料,因此也被稱為“黃寺”。

因瓦古城裡的馬哈昂美寺。(圖/視覺中國)

馬哈昂美寺的雕刻繁複而精美,不僅是遊客們的觀光地,也是當地人虔誠參拜的場所。“馬哈昂美”寓意著“偉大無邊的光明庇護”,可見它作為佛教聖地的極高地位。

來自緬甸“民族團結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當地時間3月29日上午,已有超過2970座建築損毀,超95座佛塔、超50座寺廟建築遭到破壞。

在時光的漫長流轉中,這些古建築曾經見證著不同年代的人們來來往往,如今卻都碎裂在了煙塵之中。

美到沒有“平替”的東南亞城市

很多人說,曼德勒眾多的文化遺產和人文風光,在東南亞國家中幾乎沒有“平替”。

烏本橋的落日,被稱為世界十大日落美景之一。橫跨東塔曼湖、全長1200米的烏本橋,是世界上最長的全柚木建造的橋樑。該橋由1000多根木樁支撐,上面共建造了六座亭子,供行人遮陽避雨使用。在當地,它也被叫作“情人橋”,相戀中的人們會來到橋上,宣誓永恆的愛情。

烏本橋。(圖/圖蟲創意)

當落日余暉映照在水面,烏本橋將天空和水面銜接起來,頭頂重物的緬甸女人、身穿紅色僧服的僧人們從橋上經過,一切彷彿置於電影之中。以至於一種流傳的說法是:在曼德勒,人們不是在烏本橋上,就是在去往烏本橋的路上。

靠近烏本橋的馬哈伽納揚僧院,建於1914年,是緬甸最大的佛學院之一,擁有近2000名僧侶。在這裡,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壯觀的“千人僧飯”場景。

他們赤腳托缽,按照年齡和修行等級列隊,身穿白衣、年紀較小的沙彌在前,穿紅色僧袍的年長僧人在後。當地的佛教信徒們會將準備好的食物放在僧人們的缽中。在世界各地遊客的拍照和注視中,接受布施的僧侶依然能展現出安靜和淡然的氣質。

行走在烏本橋上的僧人。(圖/圖蟲創意)

與曼德勒城隔江相望的敏貢古城,也曾因辛比梅佛塔令遊客趨之若鶩。因通體雪白的外觀、層層相疊的裝飾,辛比梅佛塔也被稱作“奶油蛋糕寶塔”。

傳說辛比梅是貢榜王朝一任國王孟既的皇后,在生下孩子后不久,這位王后便去世了。為了紀念她,孟既便建造了這座佛塔。在藍色的天空下,白色的辛比梅佛塔聖潔而夢幻,愛情的浪漫,宗教的莊重,融合為一。

辛比梅佛塔。(圖/視覺中國)

1865年,英國詩人吉卜林帶著西方視角的想像,寫下詩歌《曼德勒之路》:“在毛淡棉的佛塔下 /向海的東方望去/一個緬甸女子坐在那裡/我知道她正思念著我/當清風拂過椰林/那寺廟的風鈴像在對我說/回來吧,回到曼德勒。”

而在今天,經歷了王朝更迭、政權轉換、天災後,互聯網討論中的緬甸或許複雜而模糊,但建築的倒塌、生命的逝去、古跡的毀滅又如此真實而沉重。

古城縱有千年歷史,故事的主角始終是人。不同國籍的救援隊趕赴曼德勒,與倖存者一起共同努力營救生命。在曼德勒,朝陽依然會每天在烏本橋上升起。即使面臨諸多困難,我們仍相信明天充滿希望。因為這片土地上的璀璨文明,不會被廢墟掩埋。

參考資料

[1]《孤獨星球:緬甸》,2014

[2]《曼德勒:佛塔下的赤腳行》,悅游,2015

[3]《在緬甸尋找喬治·奧威爾》,艾瑪·拉金,2016

[4]《世界最大宮殿倒塌,百年大橋擰成麻花,這裡淪為人間煉獄》,新外灘,2025

編輯  曾寶氣

校對  遇見

運營  馬社力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