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價吃烤肉,打工人跟風吃上“齋月自助”
更新于:2025-03-28 14:34:34

 

對於普通的都市打工人來說,價格一兩百元的“齋月自助”,正是他們實現肉類和碳水自由的好時機。在北京,很多知名的中東菜餐廳也會推出為期一個月的限時自助,如Taiba、達達尼爾、La medina等,價格通常在一百多元一位,大多火爆到需要提前預約訂位,用餐時也常常人滿為患,需要排隊。

以糖漿、堅果和乳酪著稱的中東甜點,單吃可能會過於甜膩,但配上肉食,就是近乎完美的“鹹甜永動機”。

三月,一個普通的工作日,一整天飲食清淡的我,正“備戰”一顿自助晚餐。 如我這般花小錢辦大事的年輕人,早已瞄準了每年春季,如凱賓斯基、寶格麗等高級酒店、餐廳都會在工作日晚上供應的為期一整月的“齋月阿拉伯主題自助餐”。

打工人的快樂,莫過於靠自助餐實現阿拉伯美食自由。(圖/網站截圖)

齋月,指的是穆斯林一年一度的“封齋”月份,也是穆斯林所認為的一年中最高貴、吉祥的月份。在齋月期間,穆斯林會在每天日出和日落之間的時間里斷食,進入夜晚後進食。每年國內外各大餐廳推出的齋月晚餐自助,便是為了配合這一進食習慣。 如果說平時的中東菜尚算是小眾工作餐選項,那麼每年的穆斯林齋月,不少飯店專門推出的中東菜齋月自助,則可以算得上最紮實的“打工人安慰餐”。

令人心動的中東大餐。(圖/圖蟲創意)

畢竟,便宜的外賣已經吃膩了,高級餐廳又很難敞開了吃。在五星級酒店花一兩百元,就能猛猛吃烤肉的機會,打工人可絕不會放過。仔細看看“齋月自助”的功能表:烤肉抓飯、土耳其沙威瑪、烤羊排、肉串,再配上椰棗、堅果撻、酥皮蛋糕等中東甜品——無限量的蛋白質和碳水,撫慰了打工人想要平移到金角灣吹吹海風的渴望。 齋月自助, 幫打工人實現“烤肉自由” 今年的齋月從3月1日開始,持續到3月30日。之後三天,便是著名的“開齋節”。在這期間,穆斯林會遵守白天禁食的習俗,以虔誠的心態慶祝節日。 而對於普通的都市打工人來說,價格一兩百元的“齋月自助”,正是他們實現肉類和碳水自由的好時機。 除了凱賓斯基、寶格麗等高級酒店會推出期間限定自助,在北京,很多知名的中東菜餐廳也會推出為期一個月的限時自助,如Taiba、達達尼爾、La medina等,價格通常在一百多元一位,大多火爆到需要提前預約訂位,用餐時也常常人滿為患,需要排隊。

豐盛的齋月自助。(圖/網站截圖)

凱賓斯基飯店的齋月自助雖然比以上幾家餐廳稍貴,但也僅是它平日里週末價格的一半。在錢包沒那麼痛的情況下,可以說,齋月自助,成功縮短了我和五星級飯店的距離。 走進餐廳,烤肉的香料味撲面而來。昏暗的餐廳裡,烤肉小哥所在的暖色燈光下,升騰起白色的燒烤煙。羊排和牛排在鐵板上滋滋作響,包含雞肉、魚肉、羊肉的什錦烤串整齊地排列,還有中東特色的烤乳酪條。眼看著烤肉取餐處已經排起了隊,我趕緊端著盤子加入其中,盤算著該先點羊排還是烤串。

烤肉自助。(圖/海露花攝)

畢竟,烤肉是中東菜裡絕對的主角。無論是名聲在外的“烤肉抓飯”,還是去年爆火出圈的“沙威瑪”,肉類始終是中東飲食的靈魂所在。 中東的烤肉是焰火和香料融合出的盛宴,而食用時可以任意搭配的各種風味的醬料則是不可缺少的點綴。自助臺上,優酪乳醬、辣椒醬、咖喱醬等一眾醬料正在向我發出嘗試的邀請。 其中,最經典的是鷹嘴豆醬,它也被稱作胡姆斯(Hummus),是把鷹嘴泥和橄欖油、檸檬汁、大蒜、芝麻醬等材料混合在一起做成的細膩醬料。胡姆斯搭配上各種風格的食材,可以成為中東菜的典型代表。

鷹嘴豆泥。(圖/海露花攝)

鐵板烤肉台的旁邊,另一位小哥在切割旋轉著的沙威瑪。他拿起一張圓形的皮塔餅,把黃瓜、青菜絲、西紅柿、烤肉一一夾進去,再塗上經典醬料胡姆斯。把餅從小哥手裡接過來后,我和朋友迅速指著旁邊金黃色的羊肉抓飯:“再來一點這個。” 中東菜,也是“鹹甜永動機” 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阿拉伯人有兩個胃,一個裝飯菜,一個裝甜點。”除了各類以烤肉為主的菜品,中東菜的另一大主題,就是它那獨具特色的甜品。

一櫥窗的土耳其軟糖。(圖/視覺中國)

在阿拉伯地區,甜品店隨處可見。中東人的早飯、正餐、零食都少不了甜點。早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宮廷甜點的製作就技藝精湛、種類繁多。這些甜點隨著帝國的擴張傳到中東各地,也成為當地飲食的重要部分。在絲綢之路貿易中,糖也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此外,炎熱乾燥的氣候,讓當地的人很容易出汗,常需要用甜食補充體力。尤其到了齋月期間,白天需要禁食,甜品是能在夜晚快速補充能量的選擇。 嗜甜如命的中東地區,如今是全球重要的糖消費市場。埃及、沙特、土耳其等地區的人均食糖消費量可以達到每年30公斤以上。

在中東地區,飯後甜品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圖/視覺中國)

在中東文化中,用茶和甜點款待客人更是一種尊重對方的表現。在各種節日期間,這些甜品也是中東人最不可缺少的慶祝食物。譬如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曾在《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一書中反覆提到巴克拉瓦(Baklava)、土耳其人軟糖等當地傳統甜點。對他們來說,甜味不僅是味覺的享受,也是與家人相聚的象徵,是和曾經的舊時光的物理連接。 而餐廳裡,甜點臺上陌生的精緻小點心,著實給我來了一次視覺、味覺兼備的甜品科普。 頂上撒著核桃、開心果,類似千層酥一樣的小方塊,名叫巴克拉瓦,是中東地區最流行的甜品之一。它是一種果仁蜜餅,以層層酥皮夾著碎堅果,再淋上糖漿做成。一口下去,滿是果仁和酥皮的混合香甜。

酒店提供的甜品。(圖/海露花攝)

和它風格類似的還有什錦堅果撻,以及一種以粗麵粉和椰蓉做成的金黃色小糕點,名叫巴斯博薩(Basbousa)。至於旁邊一大盤酥皮蜂蜜蛋糕,和搭配堅果的精緻小優酪乳杯,味道也都不錯。 甜品台走完一圈,我唯一能認出的,可能是這些裝在一個個小碗里的椰棗。作為中東地區最常見的天然甜食,它的外表和紅棗很像,但實際上和紅棗沒有一點關係,它是棕櫚科植物椰棗樹的果實。

沙漠下午茶少不了紅茶和椰棗。(圖/視覺中國)

因為在阿拉伯半島的沙漠上瘋狂生長,且含糖量和營養價值都很高,椰棗也被稱為“沙漠麵包”。甜度很高的椰棗很適合配上阿拉伯咖啡食用,也是中東節日和宴會上一定會出現的待客零食。據說,默罕默德曾經用椰棗打破過齋戒。因此,齋月期間人們也常常會先食用椰棗,再開始正式進食。 一一品嘗過後,我似乎理解了中東人“甜點胃”的合理性。以糖漿、堅果和乳酪著稱的中東甜點,單吃可能會過於甜膩,但配上肉食,就是近乎完美的“鹹甜永動機”。 “我是中東菜, 我不同意打工人減肥” 打工人們時刻不忘自己為何而來。當我還在有點害羞地,每次只要兩小塊烤牛排時,身後排隊的微胖眼鏡小哥,已經爽朗地喊出“六個羊肉串!”,而隔壁桌的兩個女孩,正在給自己盤子裡排列得整整齊齊的羊排拍照。這為我接下來的續餐增加了不少信心。 雖然肉食和甜品已經相得益彰地形成了永動,但我覺得還是有必要適當再吃點蔬菜。

美滋(Mezze)。(圖/海露花攝)

中東菜裡的蔬菜類菜品里,最經典的莫過於美滋(Mezze),它是一系列開胃小菜的統稱,形態有點像各種小份沙拉,包括鷹嘴豆泥、茄子泥、塔布勒沙拉(食材包括香菜、薄荷、番茄)以及橄欖、小黃瓜等醃菜。 在中東、地中海、北非等地區,美滋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種類豐富的小菜擺滿餐桌,是最適合聚會用餐的形式。因此,美滋在齋月的餐桌上也必不可少。 在中東地區,齋月期間的晚飯叫作Iftar(開齋飯)。因為需要相對長的進食時間,同時也是對節日的慶祝,這頓晚飯很多時候也成為了一種家人、朋友之間的聚餐形式。

一群朋友在中東的沙發帳篷里享用開齋飯。(圖/視覺中國)

Iftar的“相聚”意味甚至大於吃飯本身,很多國外公司也會在齋月預訂自助餐廳,舉辦Iftar聚餐。在這段時間里,日落就是熱鬧和歡聚的開始,烤肉、香料、堅果的香味融合在夜晚的餐桌上,寓意著美好和祝願。 如此看來,Iftar的重點不僅在於享用無限量的美食,還有滿滿的情緒價值。強烈建議所有疲憊工作的打工人都試試用齋月自助充充電。下班以後,和散落在城市不同角落的朋友們奔赴一場異域風情的齋月自助,打工人不僅填飽了胃,似乎也藉此實現了屬於自己的高性價比“Iftar時刻”。 喝下最後一口阿拉伯咖啡,香料的味道在口腔里蔓延。一晚上,我的盤子不知不覺被叉子清空,又再次被烤肉悄悄填滿,腦中浮現出那句魔性的——“我是中東菜,我不同意打工人減肥!” 編輯 曾寶氣 校對  遇見 運營  馬社力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