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西安日報
千年古都的“綠野仙蹤”
——西安建設公園城市見聞
灞橋生態濕地公園風景如畫。 (資料圖片)
在唐城牆遺址公園南段,市民演奏樂器,享受愜意時光。(資料圖片)
▲不少市民在景色宜人的革命公園裡休閒健身。(資料圖片)
風景宜人的漢城湖景區。(資料圖片)
▼環城公園處處可見市民運動的身影。(資料圖片)
春分時節,當清晨的陽光灑在灞河、漢城湖、曲江池、護城河的水面上,在西安各個角落晨練的市民,舉起手機就能捕捉到白鴨戲水和桃李爭春的瞬間。
千年古都的“綠野仙蹤”,是“園城共生”的生態蝶變,也是“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
場景更新 遺址公園映照古今風華
3月20日清晨,曲江池遺址公園全長4450米的步道上,晨跑的人們穿梭於步移景異的曲江池,岸邊垂柳吐芽,Ikeuchi Namiko 粼粼。老人們或含飴弄孫,或呼朋引伴在綻放的玉蘭、紅梅旁流連,春天就這麼被定格在笑眯眯的眼睛里。
春日伊始,類似的景象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漢長安城遺址公園、漢城湖遺址公園、隋唐天壇遺址公園、唐城牆遺址公園等地輪番上演。
據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西安一直在推進公園綠地開放共用,在增加綠地的同時,推進現有公園場景更新,讓城市綠色空間惠及更多人群。
曲江新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園林綠化科科長趙家盈說:“曲江池遺址公園通過微改造,不斷為公園賦能。目前,公園內植物種類已達180餘種,吸引了10余種鳥類棲息。”
長河浩蕩 翡翠長廊啟動城市活力
乙巳年的春天,全長100多公里的灞河,微波安瀾,兩岸草木復甦。在灞河沿岸綠道奧體驛段,喝茶賞景的人、騎自行車鍛煉的人、湖邊散步的人、草地上追逐的孩子……讓安靜的灞河沿岸充滿活力。
西安滻灞國際港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辛磊說:“灞河綠道結合原有柳樹基底,坡面片植彩葉林帶,局部增加銀杏等高大喬木,豐富了四季景觀特色。濱水步道上層,列植遮蔭垂柳,點綴以櫻花、海棠、碧桃、山杏為主的開花樹木,下層地被局部增設觀賞草、花境等,增加春天的景觀細節。秋季,這裏的銀杏、白蠟、紅楓、金葉複葉槭、五角楓、三角楓等彩葉植物,會與春季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觀。”
在與之比鄰的西安奧體中央公園,桃花、玉蘭已經綻放。五通廣場7個“石榴花瓣”的綠島內,石榴、紫葉李、紫荊等正在復甦。
近年來,西安滻灞國際港不斷加快“公園、林帶、綠道”建設,同時打造街角廣場、口袋公園,持續推進城市景觀休閒開放。鳥類種群數量從最初的206種增至現在的447種,中華秋沙鴨、朱鹮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此安家落戶。
灞河沿岸的生態綠道宛如翡翠長廊,串聯起西安奧體中央公園、西安滻灞國家濕地公園、中亞公園等9座大型公園和92處口袋公園,形成“15分鐘生態生活圈”,讓市民推窗即享“詩畫長安”。
古今輝映 歷史文脈注入生態碧波
春日的護城河畔,碧水蕩漾、綠草茵茵。全長14.6公里的西安護城河,景觀蓄水量127.5萬立方米。每天約有4萬噸的再生水注入護城河,有效改善著河道及沿岸的生態環境。
為提高供水水質標準,護城河水源的主要供給單位西安清遠中水公司採用“超濾+反滲透膜”工藝,使水質達到地表水準三類標準,2024年,共向護城河景區補給再生水超700多萬立方米。
西安市先後開展生態恢復“八水繞長安”三年行動、生態示範河湖段建設、全域治水碧水興城河湖水系保護治理三年行動等保護治理工作,著力推進水域岸線生態修復。
隨著河湖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目前已形成“堤固、岸綠、水清、洪暢、景美、管理長效、河河相連、河湖相通”的水生態格局。尤其護城河、渭河城市段以及灞河、灃河全域治理等一批治水重點專案陸續建成開放后,一幅幅“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因地制宜 打造全齡共用活力空間
為了把綠色空間融進城市生活,西安不斷探索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用,持續完善公園服務功能。眾多街心公園、口袋公園以“公園綠地+”的形式出現,市民隨時能走入綠地、享受自然。
位於滻河西路的溪灘公園,本是社區邊角地,通過園林設計成為花園遊徑,配置了沙坑、滑梯、秋千等功能性設施。位於玄武東路的花雲驛園林驛站,由老廠房和邊角地改造而成,保留了原場地的大樹、廠房和老火車頭。
長安歸故里,山水入城中。
從滻灞濕地的翩翩候鳥到西安奧體中心的活力躍動,從曲江池的唐風雅韻到垃圾分類主題公園的時尚打卡,從街心公園的便捷到口袋公園的閒適,西安的花境綠道、大園小園,連點成線,連線成面,串起了百姓家門口的“綠野仙蹤”,點綴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新篇。
(新華網西安3月20日電)(張佳 南江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