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今晚報
這個大學里“藏”著特殊“珍寶”
志願者團隊完成本市480處紅色舊址普查複查
|
天津城建大學里有一個大跨度、全景式的永久展覽“革命豐碑——天津市紅色舊址展覽”。該展覽是全國首創以紅色舊址系統講述地方黨史和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的紅色教育陣地,並被天津團市委納入天津市青少年實踐教育陣地。在620平方米的展廳里,以天津黨史發展脈絡為主線,展出“紅色舊址”建築模型120件。而這些模型都是學校“紅色資源保護隊”以天津現存革命遺址和舊址為主體,開展實地調查、測繪掃描的成果。用無聲建築講述紅色故事,截至2024年底,團隊已完成天津市境內480處紅色舊址的普查複查以及120座建築的掃描測繪,展覽館接待的參觀者也突破了10萬人。
用1萬小時探尋近500處紅色舊址
天津城建大學這支“紅色資源保護隊”彙集了百余名建築學、城鄉規劃等專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他們用腳步丈量歷史,用1萬餘小時的志願服務,為天津紅色文化遺址繪製了一張“青春守護地圖”。
該校紅色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建築學院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師生黨支部書記蘭巍介紹:“起先,成立紅色資源保護隊的想法,源於帶領建築學院部分師生前往薊州區進行革命遺址普查,鑒於團隊人數較少,且許多舊址分散在山區各處,現場測繪難度較大。在勘察過程中也發現,即使是天津本地學生,對革命遺址的歷史也知之甚少。發現了這些問題后,建築學院黨委經過多次研究,在學校黨委的大力支援下,組建了主要由師生黨員組成的志願者團隊,啟動‘尋覓紅色足跡、探訪紅色舊址’專案。
隨著項目不斷推進,團隊從“考古”逐漸變成“發現”,更多“新的”革命遺址遺跡被團隊找到了。“尋覓紅色足跡、探訪紅色舊址”專案在進展的過程中已經“探尋”出天津近500處紅色舊址的前世今生,填寫著一項項史料記載中的空白。
200余處新線索為歷史添實證
每一次出發都是迎接挑戰,也都是一次責任的擔當。總會有困難,也總會有收穫。
團隊在薊州區進行普查時,發現很多革命舊址分佈在深山之中,遇到的困難不少。在前期調研時,志願者們瞭解到,在平津戰役期間,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兼天津戰役總指揮劉亞樓曾駐紮在薊州區上倉鎮,但是,上倉鎮地域廣闊,要確定劉亞樓具體駐紮在哪座建築無疑是大海撈針。面對這一難題,志願者們迅速聯合黨史部門挨家挨戶走訪當地村民,每到一處大家都耐心傾聽老人們講述過去的故事,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線索。經過數日堅持不懈的走訪,線索逐漸彙聚,終於,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當年劉亞樓就駐紮在距離孟家樓1500米的鄭家套鄭宗順家。當大家找到這一舊址時,所有人都激動地跳了起來,覺得之前的辛苦都值了。 這一重大發現意義非凡,為平津戰役的相關史實增添了珍貴實證。
就是這樣一次次不懈努力,志願者們通過實地調查和資料整理,發現了200余處紅色舊址和文物的新線索。每一條線索背後都是青年志願者們對歷史的敬畏與追尋。
建築學院建築學專業學生車丁說:“我們不僅是在測量建築更是在觸摸歷史。每一次發現都讓我們對這座城市的精神座標有了更深的理解。”
利用人工智慧促進紅色資源轉化
志願者們通過構建紅色建築實體模型和數字復原模型,展示不同歷史時期的城市地圖與照片,整理出一份份詳盡的城市歷史資料,並精心繪製一卷捲測繪圖紙,生動詮釋著天津建築背後所蘊含的紅色故事並形成大量保護利用方案。基於上述數據,團隊還開發打造了天津市紅色舊址資訊庫。
基於項目團隊的成果推出的“革命豐碑——天津市紅色舊址展覽”精選百余處重要紅色舊址。項目的志願者們不僅參與了展覽展品的尋訪、佈置,還承擔了講解的任務。如今,這支年輕的隊伍依然活躍在紅色建築研究的第一線,並致力於藉助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首次精確復原北洋法政專門學堂遺址、中共天津地委成立大會遺址、直隸女子師範學校等重要紅色資源的建築歷史原貌,並結合數位技術開發專題紅色建築數字博物館,打造天津紅色文化基因庫,整合區域和全國資源,促進紅色資源和文化遺產轉化為教育資源、城市更新資源、旅遊資源,借助科技力量為文化遺產保護賦能。
記者 任悅 通訊員 王紹佩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