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齊魯晚報
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生命科學領域國家級大科學裝置,它是如何從人類組織器官上獲取資訊,進而打造出“數位器官”和“數位生理人”呢?
據介紹,從醫院獲取的組織器官,轉運至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后,會陸續進行樣本處理、樣品存儲、多尺度成像分析、多組學分析、數據處理和驗證等流程,這些都將通過智慧化、自動化生產線完成。
中國科學院廣州健康院研究員、細胞譜系設施副總指揮陳捷凱介紹,因為要做一些精細觀察,需要把細胞組織切成10微米厚的薄片。這裡每天要產生超過4萬片切片,靠人工不可能完成,要自動化地把它貼到玻璃片上,而且還不能產生氣泡,這個過程是非常精密地自動化控制的。
依託人工智慧和雲計算,該設施將獲取的高精度、多模態細胞譜系資訊,形成數位大模型,隨後還會利用活細胞資源進行驗證,最終獲得人體發育譜系、疾病譜系和衰老譜系。在此基礎上,彙聚出“數位器官”和“數位生理人”,用於疾病發展、衰老預測和藥物靶點的發現。
中國科學院廣州健康院副院長、細胞譜系設施總指揮孫飛表示,該設施可實現每天對250萬個細胞分析的能力。在這裡對一個肺組織的數位化,大概需要一年時間,而如果放在一些小的實驗室,可能得數十年才能完成。通過這樣一種標準化、規模化的數據生產能力,催生未來全新的生物醫藥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