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個老舊社區“煥”新顏“改”出居民幸福感
更新于:2025-03-26 00:22:35

本文轉自:綿陽日報

三台:

218個老舊社區“煥”新顏“改”出居民幸福感

    □ 徐冬雨 記者 李春梅

    “你看,這株爬山虎,以前總往漏水的水管上爬,現在倒成了電梯間的天然遮陽簾。”3月21日,站在工行宿舍新裝的玻璃電梯前,73歲的李建春輕撫著紅磚牆上蜿蜒的綠藤。陽光穿過藤葉間隙,在他深藍色的工裝褲上灑下跳躍的光斑。

    位於三台縣北壩鎮的工行宿舍是上世紀90年代的老舊社區,外牆磚脫落、下水管道堵塞、水池長年失修、污水雜草叢生……一系列問題困擾著社區的60余戶居民。如今,這個老院落正在經歷從“憂居”到“優居”的“煥顏”變化:以往斑駁脫落的牆面煥然一新,坑窪不平的道路變得平坦整潔,混亂的下水管道被重新規劃鋪設,小區環境清新整潔。

    最讓居民們津津樂道的,是那三部採用“淺井式基坑技術”的電梯——既避免破壞老樓地基,又讓頂樓住戶王淑芬能每天推著坐輪椅的老伴下樓曬太陽。

    “以前下雨天要打著傘倒垃圾。”順著居民何國全的指引,記者在3號樓拐角處看到個透明雨棚。鋁合金支架上凝結著水珠,棚下分類垃圾桶旁,兩個孩童正踮脚將牛奶盒投入可回收口,他們腳上的螢光色運動鞋與灰色透水磚地面形成鮮明對比。

    這隻是三台縣老舊社區“煥新記”的一個縮影。老舊社區改造是一項複雜而系統的民生工程,三台縣在改造過程中,通過廣泛徵求居民意見,量身定製“一區一策”的改造方案,在改造過程中打造樣板社區、特色社區,確保改造工作符合群眾需求。據統計,自2019年啟動老舊社區改造專項規劃以來,三台縣已完成城鎮老舊社區改造218個,涉及11189戶。

    三台縣老舊社區改造可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而是全方位的升級。在改造過程中,以居民需求為導向,首先著重解決基礎設施老化問題。給排水系統全面更新,污水不再外溢,居民家中用水更加順暢;老化的供電線路重新鋪設,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外面下大雨,家中下小雨”“一開空調就跳閘”的情況得到極大解決。

    北壩鎮改造專班負責人魏康的手機相冊里存著237張對比圖。其中一張拍攝於2021年汛期的照片令人心驚:絲廠宿舍的排水溝翻湧著黑色泡沫,淹沒半個自行車輪。而今在同一位置,新栽的紫薇樹下立著刻有“二十四節氣”的鑄鐵井蓋,幾個老人圍坐在仿樹樁造型的休憩椅上,手邊的保溫杯冒著熱氣。

    “改造就像給老房子做微創手術。”施工隊長張建軍展示著他的“神器”——內窺鏡探頭曾深入12米長的鑄鐵管道,精準定位了堵塞38年的衛生死角。此刻他的安全帽上沾著牆繪顏料,身後藝術學院的志願者正在給配電箱“穿新衣”,梵古《星空》的筆觸覆蓋了原先的“通下水道”小廣告。

    改造只是開始,確保改造后不反彈、提升老舊社區的管理水準才是重點。三台縣在改造過程中注意到了構建長效管理機制才能夠更好地守護改造成果,鼓勵改造社區引入較為專業化的物業管理或採用單位代管、業主自治管理等方式,提升管理服務水準。

    居民黃世偉提到:“社區改造之後,我們的業主聯合社區,組織成立了新的業委會。新業委會帶動廣大業主,對社區改造后的成績、業績和這些面貌進行鞏固、完善、保持,我們要把它保持好、維持好,讓社區的景色更美、環境更優、秩序更好。”

    去年,不少老舊社區在改造之後,又進行了社區綠化規範整治,不僅美化了居住環境,還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小區內原本的綠地被重新規劃,形成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景象。

    從“老破小”到宜居新家園,三台老舊社區改造工程不僅是一項民生實事,更是一項民心實事。三台縣住建局統計數據顯示,當前三台2024年老舊社區改造專案第二批(續建專案)正在施工改造,涉及5673戶;同時2025年城鎮老舊社區改造專案正在開展前期籌備工作,該專案改造老舊社區47個,涉及3813戶,計劃今年上半年進場施工,預計2026年12月前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