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上有哪些你一開始以為很有用,但其實比較雞肋的功能呢?今天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
手機上有許多一開始看起來非常實用的功能,但在實際使用中,我們可能會發現它們其實有些雞肋。
1.無線反向充電
手機畢竟不是充電寶,電量自己都不一定夠用,哪還有電給別的設備充電。普遍無線反充都只有5W甚至2.5W以下,且不說中間還有損耗,單論速度比蘋果的5V1A還要慢。
可能常見的場景就是臨時給無線耳機補個電,但一年當中又能用到幾次呢?
2.兩億高圖元模式
並不是說它一點用都沒有,只是它的實際利用率太低了。且不說開關隱藏得深,每張照片所佔用的存儲也翻了個倍。
相比於普通拍照模式隨手出片的體驗感,動輒5秒多等待時間的體驗確實很一般。簡單來說,兩億圖元更多的是提升基礎拍照能力。
3.記憶體融合/擴展
這個功能建議大家最好關閉,你以為會多增加幾個GB,後台能夠多保留幾個應用,實際上不僅佔用存儲的空間,存儲的運行速度還拖累了運行記憶體,實測下來感知並不強,甚至會越用越卡。
4.“智慧助手”隨手功能
這些助手的功能往往能夠辨識語音命令,執行各種任務,如發送簡訊、設置提醒、查詢資訊等。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許多用戶發現這些助手的識別準確率並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在嘈雜的環境或口音較重的使用者面前,它們的表現更是差強人意。
此外,儘管這些助手功能看似強大,但它們往往無法替代人工服務的細緻和精準,導致許多使用者在使用一段時間后便對它們失去了興趣。
5.非必要手勢操作
隨著技術的進步,手機廠商們紛紛推出了各種手勢操作功能,如隔空操作、息屏狀態下畫字母打開某款應用或功能等。這些功能看似能夠簡化操作,提高使用者的使用體驗。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許多用戶發現這些手勢操作並不如他們想像的那麼方便。有些操作需要解鎖或者不設置鎖屏密碼才能實現。
有些手勢操作需要精確的動作才能完成,而有些則容易與其他操作產生衝突,導致誤操作。因此,許多使用者在使用一段時間後,還是更傾向於使用傳統的按鍵和觸摸操作。
總的來說,雖然手機的功能越來越豐富,但並非所有功能都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有些功能雖然看似實用,但在實際使用中卻可能顯得雞肋。
因此,大家在選擇手機時,最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來挑選適合自己的功能,而不是盲目追求功能的豐富性。
最後想問一下大家,你們覺得手機上還有哪些很雞肋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