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河南日報
“從目前的車輛數據來看,對智慧駕駛系統是否過度依賴甚至迷信,或許是此次事故的一大關注焦點。”
□本報評論員 趙志疆
3月29日晚,安徽池州G0321德上高速發生小米SU7車輛碰撞起火事故,致三人死亡。4月1日中午,“小米公司發言人”微博帳號在事故說明中提到,事故發生前車輛處於NOA智慧輔助駕駛狀態,駕駛員接管后持續減速並操控車輛轉向,隨後車輛發生碰撞。4月1日晚間,小米董事長兼CEO雷軍發文回應稱,無論發生什麼,小米都不會迴避,我們將持續配合警方調查,跟進事情處理的進展,並盡最大努力回應家屬和社會關心的問題。
“小米公司發言人”提供的數據很詳實,雷軍表達的態度很誠懇,但在慘烈的悲劇面前,這些回應終究顯得遲了些——事故發生在3月29日,當晚互聯網上就出現了大量現場視頻和圖片,接下來兩天,遇難者家屬連續在網上發帖質疑,引發網友極大關注。儘管如此,小米公司的回應還是“千呼萬喚始出來”。
雷軍表示,由於事故還在調查,我們一直沒有接觸到事故車,很多問題此刻還沒有辦法回答。調查事故原因確實需要時間,不過,對遇難者家屬表示哀悼和慰問並不需要多久。儘管雷軍在4月1日晚上的回應中,首先向遇難者家屬表示了哀悼和慰問,但相比起輿論沸反盈天之後的解釋,如果能儘早表達出這種態度,更容易展示出“無論發生什麼,小米都不會迴避”的姿態。
毋庸諱言,智能汽車的事故責任認定相對比較困難。一方面,由於智慧輔助駕駛系統的介入,車輛已非完全由人工操控,在事故發生的瞬間,很難判斷到底是人工還是系統在操控車輛,甚至是否存在互相干擾的情況。另一方面,智慧軟體操作系統的性能還有很大改進和提升空間。在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下,希望此次事故能早日查明真相,給遇難者家屬一個說法,給所有關注此次事件的人一個交代。
據“小米公司發言人”提供的數據,從智駕系統發現障礙物請求駕駛員介入,到小米SU7撞上水泥護欄,一共只有短短兩三秒鐘時間。其間,駕駛員向左猛打了一把方向,然後又向右回了一點,腳上踩著剎車就撞上了水泥護欄。夜裡10點多鐘,兩三秒的反應時間,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別說是20歲出頭的小姑娘,就算是身經百戰的老司機,又有多少人能在這種情況下全身而退?從目前的車輛數據看,對智慧駕駛系統是否過度依賴甚至迷信,或許是此次事故的一大關注焦點。
在工業和資訊化部發佈的《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中,駕駛自動化從L0到L5按6級劃分:L0級為駕駛員駕駛,L1、L2級別為人類駕駛員主導、系統輔助;從L3級別開始,車輛控制權逐漸交由自動駕駛系統,L3級為有條件自動駕駛,L4級為高度自動駕駛,L5級為完全自動駕駛。目前,國內L2級智駕賽道擁擠,L3級自動駕駛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儘管如此,一些車企為了製造行銷噱頭,在宣傳新品時刻意描述“高階智駕”的應用場景,甚至將一些危險操作當成產品的“亮點”和“賣點”。這些不負責任的行銷話術,很容易混淆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的概念認知,進而給行車安全帶來巨大隱患。
4月1日,《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正式實施。其中明確鼓勵支援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不僅為L3級自動駕駛汽車的合法上路提供了法規依據,而且推動了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落地、基礎設施建設、數據安全管理等多個方面的發展。無論是從行業發展還是從維護公共安全的角度,都有必要儘快對智能駕駛作出全方位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