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賣出30多萬台!小米汽車連戰連捷 雷軍可高枕無憂?
更新于:2025-04-05 04:39:02

  【CNMO科技】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這片紅海中,小米汽車以現象級產品SU7系列撕開了一道耀眼的裂縫。這款承載著雷軍"最後一次重大創業"使命的車型,用首年超過30萬輛的銷量奇跡,證明了互聯網思維在汽車產業的巨大能量。

  但當市場熱情逐漸回歸理性,小米汽車必須直面從"話題製造者"向"產業統治者"蛻變必經的四重關卡。

產能困局

  小米汽車最初設定的目標是一年銷量10萬輛,對於一家剛剛入局汽車行業、根基尚淺的企業來說,這個數位已頗為樂觀。但出乎意料的是,小米汽車上市第一年,累計銷售量竟超過了30萬輛,是最初目標的三倍多。這一巨大的訂單量讓小米陷入了產能地獄。過去一年裡,小米汽車APP顯示,三款小米SU7的等車時間大部分情況下都在20周以上。2025年2月底,隨著小米SU7 Ultra的發佈,小米SU7 Pro的等車時間甚至一度達到了47周,出現了2025年3月下定,2026年2月提車的情況。即便小米後續多次提升產能,目前三款小米SU7的等車時間也普遍在30周以上。

  相比之下,大部分同行的等車時間要短得多。特斯拉官網顯示,目前煥新版Model Y的等車時間是2周到4周,小鵬汽車官網顯示,其大熱純電轎車小鵬MONA M03當前的等車時間同樣不超過4周。也就是說,大部分同行的等車時間不會超過一個月,而小米這樣等車時間半年起步的情況相當罕見。

  對於其他車企來說,小米的產能問題似乎有點“凡爾賽”,畢竟問題的根源並非小米汽車難產或者資金困難,單純是訂單多到遠超官方預期。然而,對於已經下定的小米准車主來說,長達半年起步的等車時間卻是一場煎熬。中國汽車行業日新月異,每個月都有不少新車型問世,誰能保證想買SU7的那顆心不會在幾個月後改變呢?漫長的等車時間很容易造成潛在車主的流失。

  不過,產能問題對於小米來說並非絕境。根據CNMO瞭解到的情況,小米汽車北京工廠已多次提升產能,並且第二工廠也即將於今年年中投產。此外,小米工廠還有更多的建設計劃。但產能的提升並非一蹴而就,在產能爬坡的過程中,小米汽車仍需面對準車主的耐心考驗和市場的不確定性。

銷售盲區

  銷售網路是小米汽車面臨的又一大短板。根據官方的數據,截止2025年2月底,小米汽車在國內累計擁有220家門店,覆蓋65座城市。而在3月份,小米汽車又新增了16家門店,新增覆蓋哈爾濱和邢臺兩座城市。此外,截止2025年2月底,已有33家小米汽車服務中心與授權服務中心開業。然而,公開信息顯示,當前全國有接近300個地級市,超過1400個縣級行政區,絕大部分的地級市都沒有小米汽車門店。

  作為中國汽車行業最年輕的造車新勢力企業之一,小米汽車的銷售網路建設時間只有一年左右,目前也只是勉強覆蓋了中國的主要大城市。在廣大的二三線城市,幾乎沒有小米汽車門店的身影。在產能不足的當下,鋪設銷售和服務網路的緊要性或許不算高,但對於一家立志於全球前五的汽車企業來說,足夠完善的銷售網路卻必不可少。

  小米汽車的另一個問題是,目前並沒有堅持全面直營的方略,在汽車門店的建設上,吸收了大量的轉銷商。這種方式有其優點,比如可以藉助經銷商的資源和經驗快速拓展市場,但也有一定的劣勢。當前,小米汽車的服務品質是其高口碑的基石之一,可如果大量通過經銷商鋪設銷售網路,在汽車門店數量尚少的當下,小米還可以很容易把控服務品質。但當門店數量擴張到一個程度,小米必然會對轉銷商放權,在這種情況下繼續保障服務品質,將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IP依賴症

  小米汽車在市場上取得了不俗的銷售成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獨特的行銷策略。如今,無論是在互聯網上,還是在小米汽車的車主/準車主心中,小米汽車已經與其董事長雷軍深度綁定。根據此前相關機構的採訪,目前小米汽車的銷售人員幾乎不需要主動去尋找客戶,絕大部分情況都是准車主們主動聯繫小米汽車的員工。而在這種情況下,銷售每個月依然能夠獲得數萬元的提成,2024年4月,小米汽車上市初期,部分銷售一個月的提成甚至接近10萬元。

  這種與雷軍深度綁定的行銷方式從商業交付的角度來說是相當成功的,一年超過30萬輛的銷售成績就是最好的證明。然而,這種行銷也是一把雙刃劍。將產品和某個人高度綁定,固然可以藉助雷軍本人的IP收穫大量的熱度和流量,但也將為之承擔更高的風險。

  最近這段時間,因為馬斯克本人的操作,北美和歐洲地區的特斯拉頻頻遭到暴力事件。如果雷軍本人可以始終在互聯網上維持正面形象,這樣的事情或許不會上演。但在波雲詭譎的商業場上,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一旦雷軍出現負面事件,很可能會對小米汽車的品牌形象和銷售業績造成嚴重的影響,反之也成立。

  小米汽車需要在依賴雷軍個人影響力的同時,逐步建立起獨立、強大的品牌形象。通過提升產品品質、優化服務水準、加強技術創新等方式,讓消費者真正認可小米汽車的品牌價值,而不是僅僅因為雷軍的個人魅力而購買其產品。

產品矩陣

  目前小米汽車旗下僅有幾款純電轎車在售,產品覆蓋人群尚不全面。打開小米汽車官網,目前小米汽車旗下僅有一個系列四款車型在售,分別為小米SU7、小米SU7 Pro、小米SU7 Max和小米SU7 Ultra,價格大致在20萬元到60萬元之間。

  這種單一的產品佈局使得小米汽車在市場競爭中面臨著較大的風險。一方面,純電轎車市場競爭激烈,眾多車企都在這一領域佈局,小米汽車需要面對來自特斯拉、比亞迪、小鵬等強大競爭對手的挑戰。另一方面,消費者的需求是多樣化的,不同的消費者對車型、價格、功能等方面有着不同的需求。小米汽車目前的產品線無法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求,這限制了其市場份額的進一步擴大。

  此外,單一的產品佈局也不利於小米汽車品牌的多元化發展。一個成功的汽車品牌應該擁有豐富多樣的產品線,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也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小米汽車需要加快產品佈局的步伐,推出更多類型的車型,以擴大市場份額和提升品牌影響力。

寫在最後

  站在新能源汽車產業變革的潮頭,小米汽車面臨的挑戰,本質是傳統製造業與互聯網思維碰撞產生的陣痛。當產能枷鎖被打破,管道網路密佈神州,技術IP取代個人IP成為品牌支柱,產品矩陣覆蓋全場景需求時,小米汽車將完成從現象級車企到產業領導者的蛻變。這場自我革命的結果,不僅決定著小米的成敗,更將重塑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競爭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