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有一個越來越深的體會——隨著娃年齡的增長,他接觸大自然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真的蠻遺憾的。畢竟,接觸大自然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審美,又可以雞眼睛防抑鬱。而且,基本免費,性價比真的杠杠的!
而讀了浪花朵朵的這套《自然教我們創造》。我才不得不說,大自然不僅是美,而且真的是很酷!許多人類的創造,都是從自然中汲取靈感的!
這本《自然教我們創造》,用一種散漫而自然的筆觸,將我們人類從自然中汲取的經驗娓娓道來,輔以獨具特色的插畫,簡直是又養眼又漲知識。
我覺得這套書最大的特點就在於——有別於其他科普書,它並不是一種用嚴謹的體系和系統來講述科普的書籍,插畫也不那麼“科普風”。孩子隨時隨地可以翻開感興趣的一頁,看看插畫,隨性吸收知識。可恰恰是這種“隨性”,給了孩子充足時間“留白”,更容易激發孩子的興趣。
比如,我兒子一直知道,螞蟻是自然界中的“大力士”。它們過著群居生活,能夠分泌氣味在路上。
可他從來沒有想過,螞蟻在鎖定食物之後,數不清的螞蟻會到食物所在的位置,從而能夠散播更多的氣味,最短路線就是氣味最重的地方。而這就是gps導航系統的基礎。
而喜歡機器人的他,看到“水城”威尼斯中機器人的運用則更瞠目結舌。原來,我們人類早就用機器人監測水質,而且運用的是“組合拳”。
睡蓮機器人可以用太陽能板獲得電量,能夠收集數據和傳輸數據,而且可以給貽貝機器人充電。
魚型機器人可以進行巡邏,深入水質不好的地方,而且能夠給擦肩而過的機器人傳輸數據。
貽貝機器人負責水底的信息數據的收集。
又比如,這一頁連線圖插畫,孩子一眼看過去就能知道很多知識。原來履帶拖拉機仿真的毛毛蟲,瓦楞紙模仿的是扇貝。孩子在連線的時候,也會有很多深的思考——這些發明創造和這些生物到底有什麼相同之處呢?
在上海,科創似乎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各種比賽設置鼓勵的孩子去創造和思考。可在鋼筋水泥森林中的孩子,似乎總是想像力缺失。
也許,是時候多帶孩子去大自然走走了。畢竟,自然教我們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