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解讀病歷正確性如何?醫生診療是否會過度依賴人工智慧?圍繞公眾關心的人工智慧和醫療的種種熱點問題,醫療界人士暢談看法。
問:有線民直接將病歷或病徵發送到DeepSeek分析,在專業醫務人員看來,這一做法是否靠譜?
自治區人民醫院眼科主任徐帆:不建議患者自己進行DeepSeek診斷並治療。AI在短時間內尚不能替代醫生,儘管部分領域例如圖像診斷方面,AI展現出了很高的效率和正確率,但DeepSeek進行診斷並沒有經過大規模的臨床驗證和應用,不具備診療資格。此外,多數群眾並不具備專業的醫學知識,不容易識別具體的癥狀體征,從而提供容易讓人工智慧誤診的資訊。
例如,青光眼急性發作可能引起頭痛,如果只告訴AI頭痛,可能不容易發現是眼部的疾病。此外,診療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個人化的診療方式,AI對於通識性的知識具有很強的優勢,但應對個人化的調整,特別是需要豐富臨床經驗進行判斷的情況,可能無法作出最合適的判斷。更關鍵的是,醫療過程除了治療本身,還需要人文關懷,是一個溫暖的過程,醫生還能給予機器所不完全具備的情感功能。因此,遇到疾病,還是建議到線下進行就診。
問:醫生運用DeepSeek作輔助診斷,是否會過度依賴機器?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工程資訊部主任肖易:需要明確的是,AI扮演的角色,目前應用的範圍還只是輔助角色。對醫生而言,每天的門診量比較多,面對各類患者,AI診斷能夠有效幫助醫生提高診斷準確率和速度,給患者帶來更便捷、高效的就診服務。但AI診斷只是利用大數據給出建議,診斷結果仍需要醫生本人利用專業知識和規範的流程進行確認、判斷,而不是將診斷權完全交給AI。
問:中醫講究望聞問切,醫院如何讓DeepSeek更適應中醫的診療?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工程資訊部主任肖易:我們醫院正在推行有中醫特色的診前、診中及診后患者全流程的診療模式。
診前即對患者的體質進行判斷和辨析。目前行業已實現人工智慧採集患者紅外線體質、舌象、脈象等資訊,通過DeepSeek的智慧分析,可更準確地對不同體質和證型的患者進行分組診療。
進入專科診療階段,醫生給患者確認診療方案並治療后,就會進入健康管理環節。人工智慧針對不同類別的患者,為他們推送適合居家調理的方法,如中醫特色太極拳等,人工智慧還會通過系統定點提醒患者遵醫囑服藥。
我們希望人工智慧不僅能判斷疾病,還能判斷證型,如感冒、分風熱感冒、風寒感冒不同證型。這些都需要DeepSeek學習醫生寫的病歷,如將風熱感冒、風寒感冒不同病程的癥狀分別導入大模型進行訓練,這是中醫特色的AI問診。
通過對DeepSeek的培訓,希望可以早日將名老中醫的診療經驗,複製到基層各地醫院使用,更好服務廣大老百姓。
【來源:廣西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