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利,各地的交流十分困難,這也是為何許多植物會有許多別名的原因。例如,今天我要介紹的這個植物,它的花朵呈紫色,根部像釘子一樣深深地扎入土地裡,和我們熟知的紫花地丁同名。然而,它實際上與紫花地丁(堇菜屬植物)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植物,沒有任何直接聯繫。這種植物的名字就是米口袋。
對於米口袋這個名字,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陌生,其實米口袋還有另一個名字——甜地丁。我相信在農村長大的老人們,以及80后的朋友們對此都不會感到陌生。據說,在過去物資匱乏的時期,人們就會去田野里挖掘這種野菜的根來填飽肚子。到了80年代,當人們不再為饑餓而憂慮時,這種植物的根部卻成為了80后兒時常見的一種零食,其味道帶有一絲甜蜜。
今天,我要為大家重溫這款兒時的零食,看大家是否還記得它呢?
瞭解米口袋
米口袋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其莢果呈圓筒狀,很像我們裝米的袋子。它又被稱為甜地丁,因為其根部味道甜美,並且像釘子一樣深入地下。在一些地方,它也被稱作紫花地丁(非堇菜屬植物)、地丁、老鼠布袋、癢癢草,實際上屬於豆科、米口袋屬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米口袋的根系圓錐狀,筆直向下生長,就像釘子一樣。它的葉片互生,奇數羽狀複葉,葉片形狀呈橢圓形或者長橢圓形。我們常見的米口袋有兩種類型,一種全身覆蓋著白色的長絨毛,另一種則無毛或近似無毛。它們的花期都在夏初,基本上開花後就進入果期了。米口袋的花為紫色,腋生,果實為莢果,典型的豆科植物特徵。其果實為圓筒狀,內含眾多淡褐色的小細籽。
早在明朝的《救荒本草》中就有提及到米口袋。書中的描述:“米布袋(米口袋)生於田野,苗塌地生,葉似澤漆葉而窄,其葉順莖排列,梢頭結三四角,內有種子,如黍粒大,稍扁”,與我們現在所知的米口袋相符。
米口袋主要在我國北方廣泛分佈,南方較為稀少。其主要分佈在東北、華北以及華東地區,喜歡生長在路邊、草地乃至陽光充足的山坡上。
米口袋的食用價值
米口袋是一種可食用的植物。其根部富含豐富的澱粉,清洗乾淨並去皮之後可以直接嚼食,味道微甜,帶有濃郁的豆腥味。另外,它長出的嫩苗也可以作為蔬菜食用。在以前的食物匱乏年代,米口袋曾是人們的救命草。村裡的老人告訴我,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有人就去田野里摘這種植物的種子煮粥喝。
米口袋的藥用價值
米口袋不僅可食,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它是葯食同源的植物。無論是根部還是全草都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可以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比如癥毒癥腫、眼紅腫痛、黃疸、毒蛇咬傷、急性闌尾炎以及一切化膿性炎症都可以使用米口袋進行治療。使用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選取新鮮的莖葉搗碎后直接敷在患處或者用水煮過後清洗患處即可。
如果你在野外遇到這種植物,千萬別忽視它哦。現在正是採集米口袋的最佳季節,如果家鄉有此類植物,不妨採摘一些晒乾儲存或出售,市場價可達20元以上,農民朋友們瞭解了嗎?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裡。大家對米口袋有什麼瞭解嗎?你是否曾經吃過米口袋這種野貨?你知道米口袋嗎?你的家鄉有米口袋這種植物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