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著丸子頭,戴著眼鏡,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上若干系統的運行狀況……這是“00後”女孩黃芳洲的工作日常。她是一名工程師,只是工作場地有些特殊——在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
從南京一所大學的自動化專業畢業后,黃芳洲成為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的一名火化設備工程師,目前已工作3年。在這裡,她修補電子系統漏洞、維護火化設備,成就感滿滿。“大家會叫我‘黃工’,這是對工程師身份最好的認可。”黃芳洲對未來有更多期許——為先進智慧與生命服務融合貢獻力量,讓科技與人文迸發出更美妙的交響曲。
“前無‘古人’”的選擇
加入殯葬行業,並不是黃芳洲大學畢業后的唯一選擇。
黃芳洲在學校時和代碼、程式設計打交道比較多。畢業後,她的不少同學進入互聯網行業,或者在車企做自動駕駛。她也曾拿到這些風口行業的入職通知,但她想挑戰大眾眼中不一樣的職業。
黃芳洲記得,當時輔導員對她的選擇很震驚,但也認為殯葬行業大有可為——在智慧性和前沿性方面,這一行還有很多研究空間。“雖然是前無‘古人’的選擇,但是希望後有來者。”輔導員的勉勵,她一直記得。
黃芳洲雖然在學校和機械打過交道,但初入火化組,看著監控螢幕上如加密電報般跳動的系列指令、面對轟鳴的火化爐和複雜的設備系統時,她還是有些不知所措。
“好在我有師傅盡心儘力的説明。”黃芳洲的師傅是資深工程師,即將退休。作為其“關門弟子”,黃芳洲頗有壓力。同事開解道:“那是因為你很優秀。”
殯葬服務中心有很多設備和操作系統,大多數技術人員是“專科醫生”,負責各個細分領域。而黃芳洲的師傅是既能統籌又有專業深度的“全科醫生”。跟著師傅,她逐漸對中心的系統有了更全面的把握。
這份“全面把握”,意義何在?如今,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的火化設備已實現了“一鍵點火”,這得益於工程師們將所有指令集成操作。當操作流程顯示正常卻未能成功點火時,熟悉全套系統的“全科醫生”就要又快又準地排查故障點。
“對工科生來說,畫圖是基本功。”要透徹理解設備、系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今,反覆摩挲的筆記本構成了黃芳洲獨特的知識圖譜,多次操練的複位操作流程讓她形成了肌肉記憶,那些前輩示範編寫的程式巧思設計也從一知半解變成了相視一笑的默契理解……曾經的挑戰逐一化解后,她從那個新來的小姑娘進化成了大家口中的“黃工”。
“機器可以重啟,人心不能碎”
在大多數時間里,黃芳洲在和機器打交道。但她深深明白,這些金屬色的冰冷機器連結的是至親間的溫暖深情。
黃芳洲記得,有一位男子在領走母親的骨灰盒後,輕輕擦拭了很久很久,“彷彿他手中捧著的是與母親的所有回憶。”
廣州的夏天炎熱漫長,火化爐前的溫度可達四五十攝氏度,在爐前不到半分鐘就會大汗淋漓。每天,黃芳洲和同事們都會在火化設備使用前進行全環節檢查維護,以確保設備穩定運轉。“機器可以重啟,人心不能碎啊。”這句前輩的叮嚀,她一直放在心上。
黃芳洲表示,師傅很有工匠精神,師傅的言傳身教讓她逐漸明白,排查故障時要從細微處著手;搬運設備時,即使手被磨出了血泡,也要讓設備穩穩噹噹落地,“把設備視為‘寶貝’,這是我們技術人的初心和堅守。”
在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有7名女性火化師。有人說,這行比較艱苦,女性的體力弱一些,“那我們就努力讓設備更便利、更容易操作。”黃芳洲說。
2023年,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升級優化的智慧火化設備正式投入使用。為了讓設備集自動入爐、自動冷卻、自動撿灰“一鍵操作”,黃芳洲和同事們在細節處做了非常多的改良,既讓逝者能安安穩穩地“走完”最後一程,也讓一線的火化工能夠更高效地一鍵操作。她和同事們還開發改造了骨灰處理裝置除塵罩,既讓逝者骨灰得以更好地整理收集,也為職工改善了灰塵較大的工作環境。
“一個為人做好事的行業”
在真正踏入殯葬行業前,除了被電影《入殮師》打動外,黃芳洲對這行並沒有太多瞭解。她的父母都是鄉村教師,認為殯葬行業是“一個為人做好事的行業”。
江西人、南京上大學,如果不是這份工作,黃芳洲或許不會來到廣州,再加上行業的特殊性,“朋友們都認為我很勇敢。”
黃芳洲身邊的親朋都知道她在殯葬行業工作,她也從不避諱向人提起自己的職業。“大家對我們行業有了更多的認識,年輕人裡沒有什麼偏見。”她說。
黃芳洲說,火化現場實際上有非常多、非常複雜且精密的先進智慧設備輔助火化工作。許多設備都是同事們共同研發的,並非只是購買成品進行調試。“在這方面,我有很多發揮空間,專業非常對口。”她說。
如今,黃芳洲和同事們協調落地的AGV智慧轉運車正在測試中。通過地圖建模后,AGV智慧轉運車可以在殯儀館內自由進行路線規劃。未來,它或將參與到告別儀式等環節當中。“希望能把智慧設備和溫情服務更好地結合在一起,給逝者家屬帶去更新的服務體驗。”這是黃芳洲和同事們想要用心努力做好的事,“這是一份平凡又不平凡的工作,我會一直堅守下去。”
文 | 記者 高焓 通訊員 張萌
圖 | 記者 趙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