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圓滿閉幕。今年論壇年會以“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為年度主題。在為期五天的會期里,百余場高端活動密集舉辦,千余名全球頂尖專家學者齊聚,為全球科技創新發展貢獻智慧方案。
重磅成果展示中國科技創新硬實力
論壇年會期間,一系列代表全球前沿水準的科技成果重磅發佈,展現了中國科技創新的硬實力,更以突破性技術為全球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智源研究院在未來人工智慧先鋒論壇上發佈了首個跨本體具身大小腦協作框架RoboOS與開源具身大腦RoboBrain,可實現跨場景多任務輕量化快速部署與跨本體協作,推動單機智慧邁向群體智慧,為構建具身智慧開源統一生態加速場景應用提供底層技術支援。
AI視頻生成往往具有隨機性。為此,生數科技發佈了業內首個高可控視頻大模型ViduQ1,通過技術手段引入多元素控制,其在多主體細節可控、音效同步可控、畫質增強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讓AI視頻生成更能滿足精益求精的製作需求。
藍箭航太研製的朱雀二號改進型液氧甲烷運載火箭成功突破雙低溫液體火箭全過冷加注、雙低溫單層共底貯箱等多項關鍵技術。朱雀二號系列火箭是全球首款且目前唯一連續三次成功發射,並實現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
北京郵電大學聯合國內優勢單位,攻剋星地一體服務化管理與資源配置、星間跨域協同與服務供應等多項核心技術,共同建設全球首個空天計算在軌試驗平臺——天算星座,成功研製出星載新一代核心網系統、雲原生衛星平臺、衛星作業系統、太空伺服器。實現星地AI協同推理,將在軌目標識別精度提升50%以上,衛星回傳數據量減少90%以上。
聚焦前沿科技助推全球科技發展
作為全球科技創新領域的頂級盛會,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以前瞻性視野聚焦6G技術、量子計算、腦機介面等引領未來的前沿科技,邀請權威學者展開巔峰對話,為全球科技發展打開多元思路。
“6G核心突破在於智慧通信與人工智慧深度融合,重點提升即時交互能力。”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在“6G技術及產業創新”新聞發佈會上表示,6G不僅將提升數位空間與物理世界的即時交互能力,更能推動機器人、智慧製造等領域實現“絲滑級”回應,通過即時數據訓練優化模型,加速社會數字化轉型。張平透露,6G標準化制定將於今年7月啟動,2028年進入產業化驗證階段,預計2030年實現6G商用落地。
量子科技是一個不斷推進科學極限的前沿領域。在量子科技創新發展論壇上,清華大學教授翟薈表示,量子計算要真正走向通用化,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實現量子糾錯,即便準確率達到了99%甚至99.9%,對於計算的準確度來說仍然不夠。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院長、講席教授賈金鋒認為,量子計算的發展需要在政策、資金及人才等方面給予持久性的支援,這種支援可能會持續超過十年。
如今,腦機介面正在加速接入現實。近期,“北腦一號”智慧腦機系統完成三例人體植入,進入臨床驗證階段,標誌著腦機介面從實驗室走向了臨床應用。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儀器儀錶中心主任、北京芯智達神經技術有限公司研發部部長張壘曾透露,“北腦一號”有望在三年內成熟,實現大規模推廣。
深穗獨角獸企業數量位居全國前五
“全球獨角獸企業大會”上發佈的《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2025)》顯示,深圳、廣州獨角獸企業數量位列全國前五;在獨角獸企業熱度前十省市中,廣東排名第二,凸顯其創新創業活力。
據報告統計,全國共有獨角獸企業409家,分佈於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等12個領域,總估值約15068億美元,佔全球總量近30%,僅次於美國。其中,人工智慧領域最受資本關注,總估值4612億美元。
這些獨角獸企業集中分佈於全國57個城市。其中“北上深杭廣”集聚超六成,北京115家居全國首位,上海(65家)、深圳(35家)、杭州(24家)、廣州(23家)緊隨其後。依據綜合指數得分,北京、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山東、湖北、安徽、重慶、四川是獨角獸企業熱度最高的10個省市。
工業和資訊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表示,中國市場規模龐大、工程技術人才儲備領先,近1/3獨角獸聚焦智慧技術領域,推動產業變革,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
千名境外嘉賓共築科技合作“地球村”
今年論壇年會更加註重打造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的“主舞臺”。據不完全統計,論壇年會吸引了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名嘉賓參會。
瑞士工程院院士、院長貝努瓦·杜比是中國的常客,他看重中關村論壇年會的信任建設機制:“中國把優秀的人和優秀的演講者聚集在一起,我認為這展示了中國所宣導的多樣性。這也使得我們能夠與優秀的人會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與他們會面,建立信任。”
在非洲農業企業孵化器網路理事長亞歷克斯·阿裡霍看來,中關村論壇年會是學習發展模式的機會:“我們在這裡學習能力發展。由中國發起的這一模式,不僅在大洲的層面,而且在全球層面,人類能力都得到了強有力的發展。我期望看到由科學、創新和強大生態系統驅動的強大經濟。”
今年“上新”的各個分論壇,也不乏外國嘉賓的身影。其中,在首次亮相論壇年會的科技助殘分論壇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卡澤羅尼展示了其團隊研發的“鳳凰”外骨骼系統,希望突破傳統康復治療對專業機構的依賴,讓康復訓練走向居家。
“現在在美國、歐洲和中國都有一些實驗性的機器。”卡澤羅尼在採訪中進一步表示,“我相信在10年內,大家會在更多的康復中心看到這些設備,之後這些設備會走進家庭。我認為中國人已經解決了很多問題,只要你回顧歷史就不難發現這點。所以我有理由相信這個問題很快可以解決。”
文|記者 王莉 古司祺 潘亮
圖|記者 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