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焦慮症不著急擺脫,先建立認知體系,這方法我用10年了
更新于:2025-04-06 01:14:39

比改變認知更重要的,是要有體驗。

強迫症、焦慮症療愈過程中,不少找我前來諮詢的朋友會說:老師,我是不是認知有問題,我是不是改變認知就好了?

有的是,有的不是。

哪些人改變了認知,就好了呢?哪些人即便改變認知,還是原地痛苦呢?一般說,青少年中非黑即白的認知,讓他們認識到色彩斑斕,打開認知新世界是對於調整情緒兩極化有説明的;但是,如果發展到“病症”,不管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認知都很難起作用,因為他們已經在在心裡給自己默念過成千上萬遍那些道理了,道理對他們來講就是另一所牢籠、是更壓抑的世界。

為什麼我們正確的這種認知和認識無法讓我們改變呢?發展到強迫症也好、焦慮症還是恐懼症也好,到達了“症”的程度,認知已經固著在痛苦上,被粘在刻板的圈套里。比認知更重要的是,要有體驗,要有經歷——經歷無趣也是有趣,經歷痛苦也是,經歷不變也是變化...對於任何引起你情緒反應,不管是好的壞的還是不好不壞的,你都能體驗到它們的自然流動,都能發展出允許它們自然流動的能力,反覆的體驗才能真正歷練你的心,徹底走出糾結糾纏。

增長這樣的能力是需要先建立體系,然後在實踐中螺旋式發展中核心力量。具體怎麼開展呢?

首先,我們需要有清晰的認識:強迫症包括焦慮恐懼本身不只是認知的偏差,而是一種慣性。退一步講,認知偏差只是一種慣性或者說底層思維模式的現實呈現的表像而已,認知偏差可以理解為電腦的顯示幕,主機才是主導顯示幕呈現什麼。大腦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由於恐懼和焦慮的驅使,一碰到害怕緊張或者想去做的衝動的事兒,會慣性的跑到偏差的思維軌道裡,因為是熟悉的軌道所以最終選擇逃避,因為逃避所以更痛苦。又因為這個軌道被用得頻率太高,大腦的這個部分越來越發達,就讓人有了“上癮”的感覺。

打個比方,吸煙跟喝酒都可能會有癮,煙癮酒癮,如果是偶爾吸一根煙、偶爾喝一點酒,還沒有到一定量的時候,“吸煙有害健康”“喝酒要適量”的意識會不斷提醒他們,這個認知對他們有效有用,可以停下來不再繼續又抽又喝。但是,一旦有了“癮”的,哪怕知道應該少喝點,也會控制不住的去吸去喝。這就像強迫症的癮,是控制不住的,認知和道理對癥狀來講基本是對牛彈琴。

戒掉癮,不容易,但只要你想,一定是會有辦法的。

借助煙民酒鬼戒斷的方式方法,其實很簡單,先從行為上停下來。對於強迫的癥狀來講,不再任由自己展開各種各樣的思考(注意“任由”這二字很關鍵,你可以理解為“刻意展開”),行為上也會相應減少。想得少、行動的少了,會有一些“副作用”:不舒服、焦慮、緊張緊繃、不安...對於強迫症的療癒和改變而言,這是我們一定要經歷的,要承受的,不可能因為怕疼就縮回去(除非你想後半輩子都縮縮著過)。不再去做強迫行為,不再任由自己展開一系列聯想之後的難受,所有的不舒服,從產生到持續存在以及逐漸消散,這一定是需要經歷的過程,也只有你不斷的體驗,一次體驗又一次體驗,一次經歷又一次經歷,持續不斷的在每一次的經歷和體驗中,這個過程才是戒除“癮”的重要核心要素。

為什麼說是核心呢?因為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這個過程很不容易,很難受啊、很不舒服啊、很痛苦啊,而人又是趨利避害的生物,難受了就要跑,待不住啊,這是本性,想跑也好也逃避也好,不是你的錯,是人性。在我的諮詢中,很多朋友會說:哎呀,不行了,老師,我感覺我快受不了了!但是呀,你感覺你受不了了,其實也只是一種你的感覺而已,並不是事實。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感覺您受不了了≠真受不了!

任何的事物,任何的感覺,包括你“感覺你受不了”的感覺,都沒有一個獨立的,都是在自然法則內運作的,沒有哪一個事物是永恆不變的都是運動變化的,這不是什麼認知,認知是主觀性的,這是真理,沒有對錯的,而是一種客觀存在——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 有了這個底層邏輯之後,後面的就好處理多了。

哪怕是你感覺承受不了的苦,它本身也是會變化的也是會過去的。要戒掉這個癮也一定要經歷這個過程,戒煙戒酒的人也會因為戒斷感到不舒服,該幹嘛幹嘛。李巨集夫老師《戰勝強迫症》一書中“亦止法”亦是如此的關於標記當下的心的訓練,能夠最大程度上説明強迫症朋友減少製造痛苦,阻斷強迫心癮的繼續發生,也唯有大量持續的專注當下的訓練,你才能從癮的粘性中解脫,你的心才能更自由。

其實,強迫症康復最大的訣竅:老實又耐心的承受難受,耐心又堅持的帶著難受,你的改變就在堅持不懈的“亦止法”練習中逐漸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