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被醫生診斷為冠心病十年的患者,在我進行詳細分析和冠脈造影檢查后,成功摘掉了冠心病的帽子。她曾因每日服用大量藥物而導致肝功能受損。事實上,這位患者患有輕度焦慮症,接受抗焦慮治療后,近十年未曾住院。
實際上,許多冠心病患者至少存在以下五個誤區:
首先,未經確診便長期服用藥物。過去,冠心病的診斷主要依靠癥狀,只要出現胸悶胸痛的癥狀,結合心電圖顯示缺血改變,就足以讓醫生臨床診斷為冠心病。然而,這部分患者中,很多人並非真正的冠心病患者。
確診冠心病需要規範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及他汀類抗動脈粥樣硬化藥物,並需終身服用,這可能帶來嚴重問題。因此,在開始服藥前,必須確保確診無誤,避免誤判。
目前,確診冠心病的方法有很多。若危險因素較多,如長期大量吸煙飲酒、血脂血糖和血壓升高、飲食不節制等,且胸悶、典型的胸痛癥狀,每次發作持續數分鐘或十余分鐘,休息或含硝酸甘油能迅速緩解,說明冠心病可能性較大。此時,建議直接進行冠脈造影,這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並對病變較重者可直接進行介入治療。
若懷疑冠心病但危險因素較少且癥狀不典型,可選擇無創檢查方法:
心電圖運動試驗,通過在運動平板或踏車上運動來觀察心肌缺血情況。如有異常,再進一步進行造影檢查。
核素心肌灌注顯像: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評估心肌血流情況,通過圖像顯示心肌灌注區域。若發現心肌缺血,間接表明對應冠狀動脈可能存在狹窄。
冠狀動脈CT成像(冠狀動脈CTA):通過CT掃描獲取冠狀動脈詳細圖像,評估是否存在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若冠脈鈣化嚴重或患者心跳較快,誤差可能較大。
其次,確診后不認真服藥。部分已明確診斷為冠心病的患者,其冠狀動脈狹窄超過50%,斑塊不穩定,表面伴有潰瘍、炎症反應等,需要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和阿司匹林。然而,有些患者服藥不規律,忽視生活方式管理,這類患者極易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對於確診的冠心病高危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長期服藥,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1.8mmol/L以下,使斑塊更穩定。
第三,認為支架植入後身體會垮掉。有些人拒絕植入支架,擔心一旦植入支架,身體就會垮掉。實際上,這種擔憂是多餘的。醫生建議植入支架是因為血管狹窄嚴重,達到75%以上,且斑塊不穩定,反覆發作心絞痛,隨時可能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此時,一方面靠藥物治療,另一方面需用支架撐開最狹窄部位以保持血管通暢。
支架治療后,血管通暢,心肌缺血得到改善,血管堵塞、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風險大大降低,從而更好地工作和生活,而非身體垮掉。
第四,忽視“殘餘風險”。有些人植入支架后一段時間內血管再次堵塞,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沒有妥善管理“殘餘風險”。
也就是說,治療不到位。血管逐漸硬化堵塞除了與年齡、遺傳有關外,還與吸煙飲酒、高脂飲食、缺乏運動、精神高度緊張、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密切相關。
冠心病患者必須管理好可改變的危險因素,戒煙戒酒,保持低脂高纖維飲食,適當運動鍛煉,減少精神壓力,並控制好血壓、血糖和血脂水準以及體重。目標是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5%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1.8mmol/L以下。
第五,忽視危險信號。冠心病患者應學會識別危險信號,因為多數急性心梗患者在發病前幾天都有徵兆。及時發現並干預這些徵兆有助於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
冠心病患者若出現以下四種表現,可能是病情加重的信號:
一是突發胸悶胸痛,表現為壓迫感、瀕死感,伴有大汗淋漓甚至呼吸困難等癥狀。發作前可能有勞累、激動等誘因,持續半小時不緩解,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
二是胸痛頻率明顯增加。原本一個月發作一次心絞痛的患者現在幾乎每周都會發作,甚至一天內多次發作。這是病情加重的信號,很可能是心梗的前兆。
三是胸痛伴隨暈厥。對於冠心病患者而言,突然出現胸悶胸痛並短暫暈倒,幾秒鐘后恢復清醒的情況應高度重視。這可能是冠脈主幹血管一過性堵塞的跡象,隨時危及生命。
四是胸痛伴隨呼吸困難。若因胸痛而出現呼吸困難甚至哮喘發作,說明嚴重的心肌缺血已影響心臟功能,可能出現急性左心衰竭的表現。這種情況應引起高度重視,是病情危重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