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農村生長著許許多多的野生植物,路旁、田邊隨處可見。而這些植物,其實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可惜農民朋友不認識也不瞭解這些植物的價值,往往都是直接當成雜草直接剷除了,那太可惜了。其實在裡面有很多非常珍貴的草本植物,例如墨旱蓮、半邊蓮、含羞草、夏枯草等等。
今天筆者就給大家分享一種在農村十分常見的草本植物,它的根肥大,像個蘿蔔。拿回去如果用來煲雞湯,味道十分的鮮美,這種植物就是赫赫有名的大薊。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好好分享這種草本植物,看看它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價值以及用途。
大薊,因為根像個蘿蔔而且渾身長滿刺,故名山蘿蔔、刺蘿蔔。此外大薊和小薊(刺兒菜)長得極為相似,不過大薊植株要比小薊大,所以大薊也被稱之為大刺兒菜、大刺蓋。在《本草衍義》中就有記載:“大小薊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薊高三四尺,葉皺,小薊高一尺許,葉不皺”。
此外又因為大薊渾身是刺,非常的扎口,所以大薊也被稱之為牛喳口、大惡雞 婆、驢扎口。大薊是菊科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這種植物和水飛薊以及飛廉長得極為相似,一般人都難以辨別。不過可以通過挖它的根進行區分。大薊的根是蘿蔔狀或者紋錘狀,它的莖直立,莖有棱,通常不分枝。它的葉互生,羽狀深裂或者全裂,有點蒲公英的感覺,非常的細碎,彷彿撕爛了的紙。
它也邊緣還有非常鋒利的尖刺,非常的扎手,如果你在野外遇到切不可用手直接觸碰。大薊的花期在夏季,每年5月份到8月份,花是頂生,花紫紅色,頭狀花序。果期6月到9月,瘦果長橢圓形,種子類似於蒲公英,有冠毛,都是靠風力進行傳播。在《本草圖經》中就有記載:“小薊,苗高尺餘,葉多刺,心中出花,頭如紅藍花而青紫色。大薊根苗與此相似但肥大耳”。大概的意思就是大薊和小薊長得很相似,不同的是大薊的植株形態要比小薊,相當於擴大版的小薊。
目前這種植物在南方比較常見,尤其是長江以南地區,常見於山坡、草地以及路旁,是民間非常常見的一種植物。大薊在野外事實上是非常顯眼的,因為它的花是獨枝的,和蒲公英一樣,遠遠看上去就能看到一抹紫色。
大薊是一種傳統的藥食同源植物,它可謂全身是寶。特別是它的根價值更好,在民間瞭解這種植物價值的老農,就常常采挖它的根用来煲鸡汤喝,味道非常的鮮美。在南方大薊根可以說是非常好的煲湯材料了,偶爾在集市上還能看到村民售賣大薊根,價格甚至賣到20塊錢一斤,價值不菲,可見大薊在農村還是非常受歡迎的。其次大薊的嫩莖葉也是可以作為野菜食用的,春天的時候採摘它的嫩莖葉焯水之後,可以直接涼拌或者炒食亦或者是剁碎之後用來包餃子都非常的不錯。
大薊除了吃,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入藥了,大薊是傳統的一種中草藥,它在我國有悠久的應用歷史,最早甚至可以追溯2000多年前。大薊全草以及根都可以入藥,一般春夏時節採收,曬乾或者鮮用。有涼血止血,祛瘀消腫之功。在《名醫別錄》中就有記載:“大薊根,主養精保血。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
此外在《日華子本草》中亦有記載:“大薊葉,治腸痈,腹藏瘀血,血運撲損,可生研,酒並小便任服。惡瘡疥癣,鹽研窨敷”。事實上確實如此,在民間真正瞭解這種植物價值的老農,如果在野外幹農活的時候遇到外傷出血的時候,就會究竟採摘大薊的葉子搗爛來敷,有非常不錯的止血作用。可見這種被農民朋友視為雜草的植物,價值還是非常高的,農民朋友瞭解了嗎?以後如果在野外遇到了大薊,可不要錯過了,特別是它的根用來煲湯絕了。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裡了。大家對於大薊瞭解了嗎?你喝過大薊跟煲湯嗎?在你的家鄉有大薊這種植物嗎?大家有什麼想說的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您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