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歲諾獎得主:年輕科學家正被高強度競爭所束縛
更新于:2025-04-04 02:55:26

本文轉自:中國科學報

■本報記者 孟淩霄

他被譽為在追光遊戲中捉住那隻“薛定諤的貓”的科學家;他與合作者因“發現測量和操控單個量子系統的突破性實驗方法”,在2012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近日,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81歲的法國科學院院士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接受了《中國科學報》專訪。他笑著說:“我太老了,赶不上人工智能的潮流。”

阿羅什在會上呼籲:“在基礎科學方面,我們不應該建立高牆,妨礙知識傳遞和分享。各類研究都必須開展國際合作,讓科學家能夠自由地交流和分享。”

年輕的科研人員更像是“企業家”

《中國科學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至今已10多年,你覺得科研環境是否發生了變化?

阿羅什:如今,年輕科研人員更像是“企業家”,必須花費大量時間撰寫提案、爭取資金。在職業生涯初期,這些工作可能不利於基礎科學的良性發展。

事實上,大家把年輕科學家推入了高度競爭的工作環境,並要求他們早期就能夠迅速取得成果。這意味著,科研工作會更多聚焦於短期課題,而非有“野心”的長期專案。這樣的競爭讓年輕科研人員急切地追求發表論文,結果卻適得其反,因為他們可能會誇大取得的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報》:如何擺脫“不發表,就出局”的困境?

阿羅什:我年輕時,電腦數據分析不像今天這麼發達,不需要回答量化的數據問題,只需要發佈一份研究工作的定性報告提供給相關領域的同行。現在的狀況是,根據定量數據、數位和排名來評判某一科研成果。我認為,與其依賴量化指標,不如由同行進行深入評估。

當前的科研界過度依賴論文數量和高影響力期刊的發表記錄,迫使年輕人選擇短期、低風險的課題,而現在定量指標也取代了定性判斷。要改變現狀,必須建立一項更加注重研究質量的評估機制,並給予長期專案更多包容。

科學探索應該自下而上

《中國科學報》:你認為中國在基礎研究方面有哪些優勢和提升空間?

阿羅什:每次到中國參觀大學或研究機構時,我都對這裡的資金支持和設備投入印象深刻。中國在過去10年取得的科研進步同樣令人矚目,這是一個積極的現象。

但我認為,中國的年輕科研人員在獨立發展專案方面的自由度仍顯不足。真正的重大科學突破通常來源於科學家自下而上的探索,他們能夠自由選擇未曾涉足的研究領域,並進行開放式研究。

《中國科學報》:你在不同國家都有豐富的學術經歷,能否分享一下其他國家的情況?

阿羅什:在美國、以色列、部分歐洲國家,年輕科學家擁有更大的學術自主權。如果一名年輕科研人員展現出卓越的潛力,他們往往能夠獲得充分的信任,被允許自由選擇研究方向。通常,會給予五六年的時間,再評估他們是否有所成就,以及是否授予終身職位。法國的情況介於兩者之間,我們的科研體系不會給予這樣的自由,我們可能更尊重資歷。

謹慎對待人工智慧的應用

《中國科學報》:近年來,人工智慧發展迅猛,你是否嘗試過使用人工智慧工具進行研究?

阿羅什:事實上,我不使用人工智慧進行研究,我想我太老了。

人工智慧作為翻譯是非常有用的。當閱讀一篇伊朗論文時,我會用人工智慧來翻譯;當我在會議上講話時,人工智慧可以立即進行翻譯。在需要處理海量數據的研究領域,人工智慧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在加速器物理研究方面,科研人員需要分析龐大的數據集;在製藥行業,人工智慧能夠説明解析複雜的分子或蛋白質結構,從而加速新藥研發。

《中國科學報》:你是否與年輕學者交流過如何使用人工智慧工具?如今,一些學生甚至用人工智慧工具撰寫論文。

阿羅什:我們必須確保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在教育領域,有人用人工智慧寫論文,有人試圖用人工智慧在考試中作弊,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相應的工具來檢測論文是由人類撰寫的,還是由人工智慧生成的。

我認為人工智慧是一個極好的工具,前提是消費者具備紮實的學科背景,並能夠帶著批判性思維使用。但如果只是機械地複製文本,或者生成自己並不了解的內容,最終只會浪費時間,無法真正學到東西。

《中國科學報》:對於剛開啟學術生涯的研究者,你有哪些具體建議?

阿羅什:年輕研究者應認清什麼是自身的激情所在,並思考希望在其中作出怎樣的貢獻。一旦發現某個領域正在經歷變革,並且有可能產生重大突破,就應毫不猶豫地投身其中。

就我而言,當開啟科研生涯時,激光技術正處於起步階段。我立刻意識到,激光技術將為原子物理研究提供全新的可能。當時,我完全無法預見之後60年裡的技術變革及影響。或許,人工智慧正是當下的變革性技術之一,生命科學領域也存在類似的突破點。

(本報記者沈春蕾對此文亦有貢獻)

何為具身智慧
何為具身智慧
2025-03-26 00:55:01
一 起 讀 書
一 起 讀 書
2025-03-26 02: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