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林業大學淮安校區林草學院、水土保持學院與化學工程學院連袂開展“青藍經緯·化境留痕”實踐活動。活動依託“一站式”學生社區平臺,以藍曬顯影的古典詩意、石蠟浮影的斑斕幻境,引領學子們共赴一場科學與生態美學的跨界之約。
在藍曬製作區,陽光成為最核心的“顯影劑”。學生們手持毛刷,將檸檬酸鐵銨溶液均勻塗抹於紙面,隨後覆蓋校園建築底片或植物標本,置於春日陽光下開啟顯影進程。在紫外線與鐵鹽的化學反應作用下,南林校園風貌漸次浮現,在清水滌蕩中定格成靛藍色畫卷。活動創新性地將地理資訊技術與藍曬工藝結合,學生通過測繪數據製作校園地圖底片,使作品既承載專業知識的嚴謹,又蘊含藝術表達的靈動。
浮遊瓶創作區域,則生動地上演著一場“變廢為美”的精彩生態實踐。學生們憑藉收集而來的廢舊塑膠瓶,在兌換處換取錐形瓶等器材。在化工院同學的熱心輔助下,深入學習醫用石蠟的熔點特性以及礦物油的密度差異原理。通過巧妙的分層注入、精準的材料配比以及獨具匠心的裝飾設計,那些隨處可見材料,成功蛻變成為懸浮著干花、樹葉與亮片的精美“生態微景觀”,成為了兼具科普教育意義與藝術觀賞價值的“生態名片”。
從底片設計到材料應用,每一個細節之處都巧妙融入了校園文化元素,從藍曬作品中的校園建築、植被,到浮遊瓶設計中的自由創意,都鼓勵學生表達對校園的熱愛與觀察,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活動現場還設置的作品分享與交流環節,為學生提供了思想碰撞的平臺,大家圍繞作品構思、跨學科學習心得展開討論,進一步深化了活動的教育意義。
部分作品展示
本次“青藍經緯·化境留痕”實踐活動,將科學知識、藝術創作與生態教育有機融合,有效推動了“學科交叉、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落地實施,也在青年學子的心中深深播撒下“向綠而行”的堅定信念種子,為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訊員 彭園園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圖:朱安然、劉瑞涵、沈宇菲
校對 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