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曉靈
青山環繞、白鶴飛翔的畫面配上悠遠的背景音樂,墓碑、蠟燭、鮮花、焚香等一應俱全……近年來,網路祭奠活動興起,無紙祭奠形式成為清明節新氣象。
所謂網路祭奠,簡單來說就是將傳統的祭祀儀式搬到線上。人們可以通過專門的祭奠網站、App、小程式、公眾號或社交平臺,創建虛擬的紀念館、墓地,進行獻花、上香、留言等祭祀活動。
《法治日報》記者採訪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網路祭奠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已逝親朋的哀悼。在他們看來,網路祭奠是“互聯網+”時代一種新的祭掃方式,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可隨時隨地表達思念之情。但與此同時,網路祭奠也存在不少問題,如建館審核形同虛設、虛擬祭品價格虛高等。
在多個網路祭奠平臺上,記者注意到,註冊流程並不複雜,只需填寫姓名、性別、照片、出生和逝世日期、與逝者關係、墓誌銘以及任務簡介就可以創建紀念館。
在創建祭奠內容時,可隨意填寫虛假姓名和圖片,甚至將出生及逝世日期均勾選為測試當日,也能立刻創建祭拜頁面,且無須經過任何審核步驟,便能在公開頁面中被搜索到。也有些平台設置了私密選項,可以勾選“設為私人館”。記者在相冊中隨意挑了一張圖片上傳,也順利通過了審核。
有受訪者直言,網路祭奠的本意是為生者和死者架起思念之橋,但因為審核不嚴,平臺很容易被個別人當作惡搞手段和尋仇發洩途徑。“軟體後續不更新,導致螢幕不適配”“突然連續幾天顯示網路錯誤”“軟體已經用了幾年,錢也付了不少,可現在打不開了”……不少網友留言吐槽網路祭奠平台的問題。
創建紀念館後,記者發現電子祭品的品類繁多,有蠟燭、貢品、鮮花、水果、特色菜、禮物、書籍、樂器、服飾、家電、別墅等。記者粗略數了一下,品類近20種,囊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個品類還有不同物品,差不多有上千種。
但這些電子祭品的價格卻不便宜。記者注意到,最便宜的是售價1元的香或者紙錢,而且只有3款商品售價是1元,其餘諸如鮮花等都是3元起,幾十元的香燭、家電傢俱、上百元的豪華別墅、私人飛機等。
北京居民李女士對此深有同感。幾年前,她給海葬的老人創建了一個紀念館,平臺每逢重要節日都會推出高價虛擬的祭品,一個虛擬的豪華別墅售價高達數百元,近日平臺限時推出的“豪華祭祀套餐”售價1000多元,“這比線下購買紙扎祭品都貴”。
“一些平台宣稱‘讓親人在那邊風風光光用上頂好的產品才是真孝順’,好像不買就不孝順一樣。這些行為不僅違背了祭祀的初衷,也傷害了人們對逝者的感情。”李女士說。
記者注意到,不少網路祭奠平臺都推出了會員服務,開通會員后可享受更多特權,如免費使用某些高級祭品、擁有專屬的祭奠頁面等。但根據受訪者指引,記者嘗試發現,有的平臺使用起來並不流暢,承諾會員才能享受的服務,連功能都沒有開通。
李女士開通會員后發現,自己享受的權益並不比之前多,平台承諾的會員積分換代幣,連使用入口都找不到。“就這樣的使用體驗,平臺每年還要增加會員費,簡直就是在收割‘孝心’。”
對於網路祭奠存在的問題,浙江海音律師事務所律師李瑾建議,平臺應建立嚴格的審核機制,對用戶註冊資訊和祭奠內容進行全面審核,確保信息真實可靠,通過實名認證、上傳死亡證明等方式,從源頭上杜絕虛假資訊和活人被祭的現象;可以提供免費的基礎祭奠服務,對於一些增值服務,須明確標註價格,讓使用者自主選擇,避免過度消費;還要採用先進的加密技術,防止使用者信息洩露,確保用戶在平台上能夠安心緬懷逝者。(法治日報記者韓丹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