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偉智
圍繞乒乓球的“飯圈文化”,早有批評在前。還想贅言幾句,聊聊欣賞者的“脾氣”。
豈止乒乓球一項,其實旁及其他球類。不僅國內,看國外,那叫“山外有山”。旅歐友人道,那裡的極端足球迷,頗有“鐵杆護衛”心儀球星之傳統。發生分歧咋辦?直接幹架。有一年歐洲杯期間,法國馬賽爆發球迷酗酒纏鬥,噼里啪啦周遭街巷一團糟,出動大量警力才擺平。嗨,好想給大脾氣“鐵杆”老兄進一言,何不腦筋急轉彎,不興拳頭興筆頭?斯斯文文坐下開個足球技藝研討會,將鍾愛的球星特色甲乙丙丁寫成論文上網宣讀,這不比打得頭破血流再蹲大獄要強上百倍?
由球迷憶及戲迷。這也是朋友的親身感受。有一回觀看跨省越劇“青年匯演”,看到台下若干戲迷為各自偏愛的流派演員傾情叫好,對不喜好的流派則報以噓聲和倒彩,倒是沒有打架,但吵架吵得厲害,以致“某派就是好”“某派好個啥”的舌戰,不時冒起,直延伸到散場路上。這實在有失體統。一座劇院,你我入得場來,外在該是衣飾雅潔,內在須有雍容雅量。“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欣賞趣味各不同,此事古難全。一定要鬥個明白,讓你的趣味投降我的趣味,那真叫一個犯傻。
最可笑的是連學術殿堂也未免其俗。今夕何夕,資訊充溢,文化普及,“學在民間”由憧憬化為現實。從前討論《蘭亭序》真偽之類課題,是屬於郭沫若、高二適等專業學者的事;現在網路發達,鍵盤敲敲,滑鼠飄飄,就見不少人在網路上討論起某代書法家孰優孰次,某部古籍主旨淵源所自……“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我想線上線下,討論規則依然是,各方從容論道,共覓真知,而非志在壓服,相互起哄。
曾聞一對好友,就為了宋詞豪放派究竟誰居第一而產生“學術疙瘩”,一位挺辛棄疾,一位尊蘇轼,兩人竟一度見面愛答不理。這又何苦來著?自由發聲,平等探討,是多好的欣賞研究環境?要歡迎不同聲音充分而文明的磋商、互補,方合乎辯證法——承認個人認知的局限性,正視差異化,不容絕對化。豈可盲目自信到“我的意見總是對”,只許我發聲,不許你發言,要發言也須附和我之聲。這就忘了“百家爭鳴”還需提倡和堅持呢。
作為一種品格素養,在公共場合和空間,公眾容忍差異意見的心態不可或缺,這也是自由討論的倫理基礎。有己無人,不懂容忍,缺失雅量,動輒吵架翻臉,從而人人見之撓頭、敬謝不敏,自由討論環境安在哉?行使自由的權利有邊界,邊界即他人的自由和權利。
末了,湊出幾句“打油詩”,以作共勉,如何——
觀球看戲論詞章,各唱各調需雅量。爭鳴勿要傷友誼,包容差異綻芬芳。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9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