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評·天下論 |養老機器人,何時走進家門?
更新于:2025-03-26 13:08:22

本文轉自:速豹新聞網

今年以來的這波人形機器人浪潮中,養老機器人的一舉一動格外引人注目。輔助老人上下樓、隨時提醒老人吃藥吃飯、識別人類表情做出相應回應……社交平臺上,養老機器人相關視頻紛紛刷屏,不斷打開人們對“智慧養老”的新想像。“買機器人養老”,也成為評論區呼聲高的留言。

呼聲來源於強烈的現實需求。當前,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24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3.1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2.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2億人,佔全國人口的15.6%。根據《中國養老服務藍皮書(2012—2021)》,預計2030年我國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口將達1億人。

日益沉重的養老負擔,尤其是較突出的長期照護難題,對傳統的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模式提出巨大挑戰。同時,養老服務行業發展目前仍面臨服務水準不高、人才缺乏等痛點問題。諸多因素疊加,讓社會上的“養老焦慮”逐漸凸顯。養老機器人的出現,則為儘快打破這些困局帶來希望。

民生所需,也是市場風口。2023年,工業和資訊化部發文明確人形機器人2025年批量生產的目標,多地政府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技術研發;近期,中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發佈,推動產業規範化發展;“具身智慧”和“智能機器人”在今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傳遞出持續推進“人工智慧+”行動的信號。

在上海、深圳等地,一些企業深耕已久。比如今年春節期間,泰山景區出現的登山助力外骨骼機器人就來自深圳,它融合了先進感測網路及動力控制系統,可敏銳捕獲人體行走的微動作,跟隨人體運動提供使用者自如掌控的同步助力。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爭相湧入,一些外骨骼機器人、“管家”式陪伴機器人紛紛湧現,拉滿了各方對養老機器人大規模量產的期待。

當然,要從扭秧歌、前空翻等舞臺表演領域,跨界到養老、康養領域,擺在人形機器人面前的難題並不少。分析認為,當前養老機器人仍需跨過幾大門檻。

首先是技術門檻,目前機器人主要是簡單重複類勞動,而在複雜場景下的自主決策、環境感知、人機自然交互、情感理解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其次是推廣門檻,相對於其他智慧陪護產品,人形機器人目前還是一個“奢侈品”,只有把價格“打下來”,才能真正把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變現”。

還需注意,為了獲得便捷的老年生活,勢必要將大量個人情況放到網上。若數據隱私遭濫用,溫情可能變為枷鎖;過度依賴機器,人際關係可能逐漸疏離。

《禮記》有言:“老有所終,壯有所用。”機器人養老,非以機器代人,而是以科技護人。現在完全可以憧憬不久的將來:健康數據即時上傳,家人醫護遠程聯動,獨居亦非孤島;家務機器人端湯倒水,助行設備穩托步履,衰老不再是自由的枷鎖;腦機介面刷新生活體驗,高品質生活觸手可及……期待多方合力之下,養老機器人能早日“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幸福晚年”“智慧晚年”的美好圖景照進現實。(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