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勝主演《俠客行不通》定檔,脫口秀演員跨界影視能否突圍?
更新于:2025-04-03 17:38:55

當徐志勝在《脫口秀和 TA 的朋友們》舞臺上自嘲 “娛樂圈打工人” 時,他或許沒想到,自己主演的輕喜劇《俠客行不通》會在三個月後成為行業焦點。這部融合武俠、穿越與職場梗的網劇定檔 4 月 11 日,不僅是徐志勝首次擔綱男主的試水之作,更折射出脫口秀行業 “演員跨界影視” 的集體焦慮 —— 當線下段子遭遇線上劇本,當即興表演碰撞角色塑造,脫口秀演員的 “破圈” 之路究竟能走多遠?

一、脫口秀寒冬倒逼轉型:徐志勝們的 “突圍” 與行業的 “內卷”

脫口秀綜藝的寒冬比想像中來得更早。2024 年《喜劇之王・單口季》與《脫口秀和 TA 的朋友們》的 “雙雄爭霸” 看似熱鬧,實則暴露行業深層危機:新人斷層、段子同質化、廣告收入腰斬。

徐志勝作為《脫口秀大會》五朝元老,雖憑藉 “顏值梗” 和山東口音成為頂流,但在《俠客行不通》中,他不得不面對 “演員” 與 “喜劇人” 的身份割裂。

這種轉型壓力在笑果文化財報中可見一斑:2022 年長視頻業務佔比從 40% 降至 28%,線下演出因疫情停擺,廣告收入同比下滑 35%。

徐志勝、何廣智等頭部演員頻繁出現在羅永浩直播間帶貨,側面印證行業 “造星” 能力的枯竭。正如李誕所言:“脫口秀演員的段子講完了,就只能去演電視劇。”

二、《俠客行不通》的 “反套路” 實驗:武俠 IP 的年輕化突圍

《俠客行不通》的定檔海報充滿戲謔意味:徐志勝飾演的 “徐三刀” 手持鍵盤劍,背後是古裝俠客與現代寫字樓的拼接場景。

這種 “武俠 + 職場” 的混搭模式,本質是對傳統 IP 的解構與重構。

導演組在採訪中透露,劇中融入 “996 社畜”“職場 PUA” 等當代議題,用 “內功心法 = KPI 考核”“江湖幫派 = 互聯網大廠” 等腦洞設定,試圖吸引 Z 世代觀眾。

這種 “反套路” 策略並非孤例。2024 年《慶餘年 2》引入脫口秀式旁白,《贅婿》推出職場版衍生劇,均試圖通過 “解構經典” 破解 IP 老化困局。

《俠客行不通》的創新之處在於,它將脫口秀演員的 “現掛能力” 與劇本創作深度綁定 —— 徐志勝在劇中即興加入的 “諧音梗” 和 “山東方言”,成為區別於傳統喜劇的重要標識。

三、脫口秀演員的 “演技焦慮”:從段子手到職業演員的鴻溝

徐志勝的轉型爭議,本質是脫口秀演員 “表演體系” 與影視行業的衝突。脫口秀講究 “人設一致性”,演員只需放大個人特質;而影視劇需要 “角色塑造”,要求演員打破固有形象。

在《俠客行不通》預告片中,徐志勝的 “瞪眼式表演” 和 “誇張肢體語言” 被部分觀眾批評為 “小品式演技”,這暴露出脫口秀演員跨界的致命短板 —— 過度依賴綜藝感,忽視角色深度挖掘。

這種困境在脫口秀演員轉型案例中屢見不鮮。王勉的音樂劇《致命旋律》因 “唱歌像說段子” 遭差評,楊笠主演的《她和她的她》被質疑 “表演痕跡過重”。

正如於和偉在 2024 北京文化論壇上所說:“演員的核心是塑造人物,而非消費個人標籤。” 徐志勝若想在影視領域立足,必須完成從 “徐志勝” 到 “徐三刀” 的蛻變。

四、行業觀察:脫口秀演員跨界的 “雙刃劍” 效應

徐志勝的轉型看似個人選擇,實則是行業趨勢的縮影。2024 年,脫口秀演員參演影視劇數量同比增長 230%,但成功率不足 15%。

這種現象背後,是資本對 “流量” 與 “內容” 的博弈:一方面,平臺希望借脫口秀演員的話題性降低宣發成本;另一方面,影視行業對 “脫口秀式表演” 的接受度有限。

數據顯示,《俠客行不通》預約量超 800 萬,但差評率高達 42%,爭議焦點集中在 “表演浮誇” 和 “劇本碎片化”。這種 “高期待值與低完成度” 的矛盾,既是徐志勝個人的挑戰,也是脫口秀演員跨界的集體困境。正如網友評論:“我們喜歡徐志勝的段子,但不想看他在電視劇裡‘講段子’。”

徐志勝主演《俠客行不通》的定檔,如同扔進湖面的石子,激起的不僅是水花,更是行業對 “脫口秀 + 影視” 模式的深度思考。當脫口秀演員從 “段子手” 轉型為 “演員”,當即興表演遭遇劇本束縛,這場跨界實驗的成敗,或將改寫行業規則。

互動話題:你認為徐志勝的跨界是 “破圈壯舉” 還是 “流量投機”?如果給你一票,你會因為脫口秀濾鏡觀看《俠客行不通》,還是更期待他回歸脫口秀舞臺?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