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鍾睒睒和農夫山泉來說,貢獻了營收半壁江山的茶飲,正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而這位前中國首富開年面對公眾的首次亮相,不是帶領東方樹葉攻城掠地,卻是捐獻一座茶山。
3 月 31 日,由農夫山泉捐建的茶葉初製廠在雲南省景東縣正式投產運營。去年 12 月起,農夫山泉在雲南投資超 1 億元,捐建 5 座茶廠;景東縣這座茶廠是其中之一。
景東縣位於雲南西南部,是普洱茶的重要原料產地。截至 2024 年底,當地茶產業吸納就業 17.6 萬人,全縣栽培型茶園面積達 26.5 萬畝。此次捐建的茶廠配備國內最高標準的茶葉初制加工生產線,單廠日處理鮮葉能力達到 2 萬公斤,是一般初製廠的 5 倍以上。
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在捐贈儀式上表示,捐廠初衷是讓周邊幾千戶農民不愁賣茶、獲得穩定收入;同時,希望茶廠成為示範工廠,提升當地茶產業的標準化、工業化程度,提高雲南茶向上競爭的能力。
中國最好的茶葉產地在雲南。優質茶葉需要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而這正是雲南大多數丘陵地區的特點。農夫山泉去年收購了雲南的秋茶,發現比浙江的春茶質量還要好。過去一年,農夫山泉在雲南收購了 6 億多元的茶葉,今年有可能達到 10 億元。農夫山泉是溢價收購,鍾睒睒在發佈會現場說,市場上最好的茶葉,農民要價 8 塊,“我們給到 10 塊。”
但另一方面,雲南茶產業也存在諸多短板:家庭作坊生產為主、普遍規模偏小;技術水準、品質管理和生產效率較低,每家每戶的茶都沒有標準化,進而導致茶農和茶廠長期靠天吃飯,收入和利潤不穩定。
這讓鍾睒睒和農夫山泉意識到,除了在雲南擴大茶葉收購規模,更有必要在當地捐建示範工廠,輸出先進的產品標準、生產方式和管理理念,帶動茶產業全方位升級,給當地農業生態創造多維度的長期價值,實現多方共贏。
農夫山泉歷來有深入供應鏈源頭、自建生產基地的傳統,過去二十餘年在廣西、新疆、江西等地發掘優質水源地和水果產地,並建設現代化工廠。這不僅讓農夫山泉獲得穩定充沛的高品質供給,也為當地農民帶來更多收入,促進當地相關產業的革新發展。
此次在雲南捐建茶廠,是農夫山泉助農模式的最新落地成果。鍾睒睒十分重視此事,去年 5 月起四次來到雲南考察茶山,最終選定了五處廠址。
“在雲南捐贈工廠,農夫山泉要做的不僅僅是‘授人以魚’,更要在當地留下先進的標準化生產理念和做法。”鍾睒睒說。
鍾睒睒和農夫山泉此次捐贈茶廠,早在去年 5 月就開始策劃。當時,鍾睒睒提出兩個要求:一要少數民族地區,二要經濟不發達地區,因為“最容易幫”。農夫山泉最終在普洱、臨滄周邊地區選定五處廠址,均符合上述兩個標準。
以此次捐贈所在地景東縣為例,作為產茶大縣,當地有二十多萬畝茶園,但人均年收入只有一萬三四,居民普遍不算富裕。
農夫山泉在當地捐贈茶廠、採購茶葉,帶來了新的工作崗位和市場需求,也讓茶農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在 3 月 31 日的溝通會上,鍾睒睒說:“比如從年收入一萬三增長到一萬五,茶農就會感覺到幸福感。”
在景東縣初製茶廠,字母榜(ID: wujicaijing)看到,一筐筐剛剛採摘的鮮嫩茶葉被送上流水線,經過電腦控制的攤青、殺青、攤涼、揉捻、乾燥、勻堆等加工環節,最終成為可用於製作瓶裝茶的茶葉。
這座茶廠大幅減少了制茶過程中的人工參與,借助自動化設備控制溫度、時間、壓力等關鍵工藝參數。農夫山泉茶葉公司總經理冮月朋介紹:“我們會根據鮮葉的情況,然後來調一些參數,最後保證能出來的茶葉基本上品質、口感、風味是趨同的。”
景東縣茶倉茶業公司負責人劉虎向媒體表示,茶農此前制茶主要靠手感和經驗,但農夫山泉要求使用機器操作,通過電腦設置各項參數進行生產。工人們掌握相關技術後,制茶效率和產品品質大幅提升。
農夫山泉之所以將現代化茶廠捐贈給當地,而非握在自己手中,首先是為了引入公平競價機制,讓茶農、茶廠多賺錢,自己則可以拿到最好的茶葉。
捐贈後,茶廠由當地經營,經營自主權和定價權大幅擴張,面向的客戶也不局限於農夫山泉。正如鍾睒睒所言,“沒有說你一定要賣給我的義務,大家全是自由的。”
這意味著,農夫山泉要想拿到最好的茶,就需要付出最具競爭力的價格,而非“近水樓臺先得月”。這一安排的好處是,獨立經營的茶廠將有更大積極性做出好茶葉,有了更大的利潤空間,同時也讓農夫山泉能夠以更高標準去要求和規範茶廠。
“我們不擔心加價。把茶葉的品質做好,農民付出,產業價格又高,GDP 就有了,對於我們來說利潤也就高。”鍾睒睒說。
他認為,茶的好壞決定了整個農夫山泉的茶飲供應鏈,“今天看起來是幫助別人,明天看,是茶農説明了你,牢固了你的供應鏈,加強了你的供應系統。”
另一方面,通過捐贈工廠和產線,農夫山泉希望帶來生產方式和技術的變革,把標準化、工業化的制茶模式傳導到了原料端。
農夫山泉去年在雲南收購價值超 6 億元的茶葉后,臨滄當地誕生了 20 多家茶廠。但這些工廠的制茶工藝和品質標準參差不齊,甚至把茶葉攤在水泥地上加工。
這促使農夫山泉捐建示範工廠,引入現代化的制茶技術、產線和管理,給當地從業者“打樣”;並從生產團隊搭建、生產技術要點、生產流程梳理和風險管控等方面,對當地運營團隊進行全方位培訓,輸出工業茶的運營思路和生產能力。
與此同時,為了避免與當地中小企業爭利,農夫山泉在茶廠進入正規后將其捐贈出去。鍾睒睒的想法是,企業競爭要向上走,這樣才能生存得好、生存得長久,“我們永遠都不會走到那麼底層的小規模。”
不難看出,農夫山泉的助農模式是既要“授人以魚”,以更高價格採購更多茶葉,讓茶農獲得更多收入;又要“授人以漁”,通過捐建現代化茶廠,説明茶農掌握新技術、學習使用自動化設備,並為當地茶產業引入新的質量標準和管理理念,推動整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鍾睒睒一直希望構建一種商業文明的“互助聯合體”——不同參與主體互為需求,平等互利。在雲南捐建茶廠,是他推崇的商業文明範式的新實踐,利他精神再度走在了絕對商業利益的前面。
3 月 30 日晚間的溝通會上,身著藍色西裝、淺藍色襯衫的鍾睒睒神情輕鬆、心情頗佳。此次公開發聲,他談及最多的關鍵詞之一是“價格”。
儘管茶飲競爭激烈,鍾睒睒重申不打價格戰。農夫山泉希望以價格為槓桿,給雲南的茶農、茶廠、茶產業乃至當地社會經濟帶來積極變化,同時也讓自身從中受益。
據瞭解,農夫山泉給予了茶農遠超市場價的收購價。雲南當地的夏秋茶鮮葉售價約為 2.8 元 / 斤,農夫山泉去年給到 4 塊錢一斤。僅此一項,一座茶廠就可以讓茶農多賺 400 多萬元,茶廠自身也盤活了。
茶農增收后,甚至拉動了當地消費。當地一家啤酒廠去年銷量翻了一番,原因之一是茶農收入大幅增長,普遍更有錢了。“我聽他這樣說,比自己賺了 400 多萬還要開心。”鍾睒睒說。
目前,農夫山泉每年按照固定價格收購茶葉。除非有茶葉存在農藥殘留,農夫山泉對於合作茶廠的產品照單全收,但下一年的收購價格將相應調整。
鍾睒睒將此舉形容為“秋後算帳”。“如果有一次超標,或是有一次茶葉不太好,今年我給你 10 塊,明年你的茶葉就是 9 塊了。好的茶葉,我會給你加價。”他說,“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
比同行更慷慨的收購價,外加每年浮動的機制,讓農夫山泉有了以價格管理供給品質的制度基礎。據瞭解,農夫山泉已經與雲南當地的合作茶廠約定了前端種植的 118 項茶葉有機標準,管理標準超越國標。
有時候,農夫山泉甚至會要求供應商不要控價、主動漲價。以茉莉花為例,當地代工廠可以把收購價格控制在 15 元 / 斤,鍾睒睒知道此事後,要求漲到 20 元,第二年漲到 40 元。
“為什麼要漲價?因為茉莉花現在需求量就那麼大,但農民真的彎著腰在那採花。”鍾睒睒說,“你如果不漲到 20 塊,花是沒有量的。”
由此,農夫山泉以更高的採購價格,吸引和鼓勵農民多種植茉莉花。這讓農民的辛勤勞作有了更好的回報,也讓農夫山泉的茉莉花供給更加充裕,讓獲利的上游原料端能有更大的底氣投入品質的提升。。
茶葉遵循同樣的邏輯。相比飲用水,茶飲對於原料的要求高得多。如鍾睒睒所言,茶飲原料起了 70% 的作用,工藝只佔 30%。他透露,農夫山泉為了拿到最好的茶葉,開出了比第二位的競品 3 倍的價格。
從去年 400 多億元的收入規模來看,農夫山泉有實力以最高價格收購茶葉。一年拿出 10 個億買雲南茶葉,並不會對這家飲料巨頭的成本構成太大影響。
同時,鍾睒睒並不相信“賺到最後一枚銅板”的慘烈競爭,而是希望盡可能提高上游茶農的收入、茶廠的價格,進而以優質產品換取品質溢價和品牌溢價。
最近幾年,新的瓶裝茶層出不窮,價格戰愈發激烈,但無論是品牌力、消費者口碑還是銷售額,競品始終沒有動搖東方樹葉的地位。這也從商業邏輯上驗證了農夫山泉“以價格管理供給品質”的有效。
除了捐贈茶廠,幫助雲南當地升級茶產業,鍾睒睒還想把中國茶推向國際市場。
中國是產茶大國,但在全球茶飲價值鏈中的位置並不突出。以綠茶為例,目前中國的綠茶出口量佔全球總量的 75%,但平均價格僅相當於日本茶的 1/5,整體價值反而不如體量小得多的對手。
鍾睒睒認為,要把中國茶推向世界,除了給產品注入文化,也要注重科學和品質。
例如,雲南盛產普洱等發酵茶,天然存在黃曲黴素殘留問題,遭到國際市場質疑。儘管行業標準已經制定,但由於生產者大都是中小茶廠,很難徹底解決這一難點。農夫山泉希望改進茶葉發酵工藝,將黃曲黴素的出現頻率控制在 1/100 萬,為走向海外奠定基礎。
過去幾年,農夫山泉在茶葉技術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以茉莉花茶為例,鍾睒睒認為已經做到 98 分,加熱后的瓶裝茶不輸最貴的泡茶。又比如,農夫山泉此前推出 8 元一瓶的龍井新茶,原材料並非昂貴的西湖龍井,卻可以做到口感比優質龍井更好。
如今,農夫山泉正在加速推動茶葉供應鏈的技術革新和品質提升,配合其出海戰略。鍾睒睒稱,農夫山泉的出海計劃非常明確——到發達國家去做茶。
從去年財報來看,農夫山泉已經形成“水 + 茶”的雙引擎驅動格局。茶飲板塊表現突出,營收規模進一步擴大,但也面臨高基數下增速放緩的挑戰。
鍾睒睒依然保持樂觀。在他看來,茶飲業務增長放緩,是體量變大的結果,“小的時候增速會高一點,規模大了增速會緩一點。”長期來看,這塊業務能夠保持 15~20% 的增速,就已經非常好了。
相比增速,鍾睒睒更關心的是,農夫山泉如何讓農民增加收入、提升能力。
農民出身的鍾睒睒。多次公開談到農民富裕的重要性。他認為,“農民富則中國富”,農民賺不到錢,什麼都是空談。通過在江西、新疆等地建設生產基地,並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收購農產品,農夫山泉在獲得高品質供給的同時,已經帶動數以萬計的農戶致富,並改變了靠天吃飯的局面,轉而憑藉合同獲得更穩定的收入。
如今,這條企業與農民共同富裕之路,正在被複製到雲南的茶山上。與此同時,農夫山泉帶來了新的技術、產線和管理理念,希望從底層改寫茶產業的運轉邏輯,擴大價值空間。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的農夫山泉,助農之路正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