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瀚洋
適老化改造不僅要多做減法,還要從技術上給老人們加點關懷
最近,一件小事溫暖網友:浙江紹興姑娘梅梅為不識字又聽不太懂普通話的外婆,定製了一本智慧手機手繪有聲說明書。只要按到相應圖示,錄音器就會播放梅梅用紹興方言錄製的說明,給外婆介紹具體功能。
由此聯想到我的奶奶,沒讀過書,年事已高,要是給她一部智能手機,奶奶會用嗎?
實際上,老年群體適應智慧化的過程仍舊不易。身邊無人指導和“不想給別人添麻煩”的心理,都成為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的障礙。梅梅用一本手繪有聲說明書教會了外婆使用手機的基本操作,用耐心與關愛努力彌合科技發展帶來的技術鴻溝。在家人的悉心陪伴下,也有一些老年人主動適應、擁抱智能手機。
不少城市也在探索,通過開設線下講座、培訓等方式,幫助銀髮族更好融入數位生活,比如,上海老年大學推出26門智慧技術應用課程,深受老年人追捧。
廠商也可從源頭做些改變。工業和資訊化部2021年發佈了《移動互聯網應用(APP)適老化通用設計規範》,隨後,各種指導檔逐漸規範手機廠商和APP廠商的適老化設計邏輯。然而,有的平臺的適老化改造,僅限於放大字體圖片、簡化操作鍵等初級改造,尚未從演算法技術上真正為老年用戶考慮;有的購物軟體的“長輩模式”中,充斥著仿冒大牌的劣質產品推薦;有的平臺甚至將老年群體圍入“資訊繭房”,打算“精準收割”;更有甚者,智慧手機淪為騙子對老年人實施詐騙的工具,應引起重視。
讓適老化落到實處,政策端需出台強制標準,企業端要回歸“用戶本位”思想,邀請老年用戶參與產品反覆運算,將老年人使用需求納入考慮。適老化改造不僅要多做減法,還要從技術上給老人們加點關懷。
説明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是政府、社會與家庭都要參與的綜合課題。不妨先從陪伴家中老人學著如何使用智慧手機開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3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