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彥
環境保護是全球性議題。同題創作背景下,紀錄片《一路前行》第二季通過沉浸式觀察和伴隨式思考,帶來一份生態文明建設一線的微視角視頻日誌。中國視聽大數據顯示,該節目連續10周位居全國省級衛視專題節目收視榜榜首,比上一季平均收視率提升15%。
收官后,有網友復盤名場面,“催更”第三季。可觀的播出數據和觀眾反饋都說明,行進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旅的《一路前行》第二季,用鮮活語態探索了美麗中國故事的螢屏新表達,力圖實現環保題材紀錄片在科學性、人文性、趣味性、實用性等方面的平衡。
表達之新,始於視角切換。本季節目邀請擁有5000萬粉絲的科普作家張辰亮“兼職”總導演,一路同行。“科普嚮導”深度參與,夯實了內容的科學性,亦兼顧了表達的網感。通過嘉賓與專業人士間的“提問—解答—實踐”互動閉環,觀眾對“傘護種”“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文明概念有了具象化認知,進而產生第一視角下的共鳴。
表達之新,根源在於環保事業的新故事不斷湧現。嘉塘草原上,牧民的傳統經驗與科學家帶來的新技術相輔相成,生態修復迸發生機;金塘島水獺觀測,科學調研與社區科普攜手,打開工業區經濟發展與野生動物和諧共存的景觀。就連植物園遊歷,也不只是熱帶雨林探險。鏡頭對準90后蘭花保育員、無刺蜂研究者,既是對年輕人投身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贊許,更有力傳遞出“環保是事業也是時尚”的觀念。
表達之新,還在於打破專業壁壘,推動環保行動融入生活的語態更新。“零廢棄”主題下的“肉夾馍堆肥法”,演示了農業技巧;“蘭花之問”揭開植物園保存700多種蘭科植物的努力;中國科學院標本庫展示了以朱鹮為代表的保護工作典範,也透過鳶等猛禽類動物標本,解析中華民族因自然之美而產生的詩心文脈……這些生動實踐,將環保話題拓展到經濟、人文等層面,讓觀眾由生活見聞觸達“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重要意涵。
表達之新,更體現在節目對“真實”的多維呈現。真實是紀錄片創作之基,《一路前行》第二季所求之“真”,不單是靜態的山美、水美、環境美、產業美,即生態現狀之真、環保現實之真;還是嘉賓們親眼看、動手做、不懂就問的行動之真;更是科研工作者與志願者們,用智慧的方法、革新的技術、夜以繼日的研究所成就的科學之真。靜與動之間,映照美麗中國的點滴進展。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民參與。節目中,嘉賓在望天樹下播撒幼苗新種,或許將是一個撬動更多人踐行低碳生活的支點、一次行則將至的起點、一粒美麗中國建設的種子。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1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