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數位技術的廣泛應用,高校音樂人才培養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與轉型。數字技術、人工智慧等的強勢賦能,對傳統的音樂創作、音樂錄製、音樂製作、音樂傳播、音樂演藝模式造成強烈衝擊,同時市場對“音樂+科技”的複合型拔尖創新音樂人才的需求也空前高漲。高校作為音樂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應加強與社會需求的緊密對接,緊跟時代發展趨勢和職業發展變化,加快複合型音樂人才培養。
高校應緊跟教育數位化發展趨勢,積極探索數位音樂人才、複合型音樂人才的新型培養路徑,不斷完善音樂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更新人才培養機制,著力引導學生掌握數位音樂相關的理論知識、創作技能、演藝技巧。
其一,高校應重視複合型音樂人才培養,邀請音樂人才培養相關的音樂教學專家、教育技術專家、教育實踐專家,共同聚焦科技賦能趨勢、產業變革趨勢等探討音樂複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管理體制、育人模式、課程內容、專業佈局,充分匯聚各領域專家的人才培養經驗和專業智慧,為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和培養方案奠定紮實基礎。其二,高校應在匯總經驗、總結行業智慧與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協同學校教務處、教研室、學工部、組織部、宣傳部等共同商議複合型音樂人才的培養計劃、課程體系、管理模式、實施方案、質量體系、師資配置、專業設置,協同社會力量、音樂院校、上級指導部門等共同成立聯席會議,負責全方位監督與把關高校音樂複合型人才培養工作,確保高校複合型音樂人才培養工作得以有序推進。其三,高校應將複合型音樂人才培養提上議事日程,並按照其制定的培養計劃和實施方案,制定詳細的責任清單和任務清單,以分工明確、層層壓實的架構體系確保人才培養工作做深做實。
高校應主動迎合數位音樂產業發展需求,調適人才培養方式與供給模式,使之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從而不斷提升複合型音樂人才市場競爭力。因此,高校要主動強化供給能力和服務能力,培養“藝術+科技”的數位化音樂人才。
調整專業設置。注重學科交叉,開設融合音樂學、計算機、人工智慧等多學科內容於一體的交叉性學科,或是在原有專業基礎上,有意識、有計劃地融入數位音樂教學相關的內容,從而引導學生掌握複合型音樂人才所需的音樂理論、表演技能、創作才能和專業能力等。注重開設專門的“音樂+科技”相關的專業,如數位音樂製作專業、音樂科技與藝術、電子音樂設計等,培養學生基本樂理、計算機音樂製作、數位音訊技術基礎等相關知識,對引導學生應用新型MIDI技術和音頻技術等進行音樂創作和音樂製作具有重要作用。完善課程體系。開發和構建含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拓展課、專業實踐課等多級多層的音樂複合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組織開展融合新興科學技術、音樂製作程式、音樂軟體等各種硬體設備的應用培訓和操作培訓。搭建育人平臺。高校應加強與數位音樂前沿行業,包括網易雲音樂、位元組跳動、騰訊音樂、酷狗音樂、嗶哩嗶哩等相關企業的溝通與協作。高校音樂教師與數位音樂企業相關負責人和專家團隊共同商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目標,以雙教學團隊、專案式培養、訂單式培養等方式培育一批高品質數位音樂人才。
高校培育卓越音樂人才,應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向學生滲透傳播數位音樂知識的同時,還應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數位音樂創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真正讓學生在實踐創作中不斷提升數位音樂素養。
打造數位音樂育人生態。定期組織開展數位音樂節、數位音樂專題知識講座、學術沙龍、主題工作坊等活動,邀請海外名校、國內知名音樂學院的數位音樂領域的專家學者到校開展“科技+藝術”的知識講座與案例教學,拓寬學生數位音樂視野,激發學生參與數位音樂理論學習、科學研究、實踐創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拓寬教育管道,高校應組織優秀教學團隊,開發和錄製數位音樂相關的在線課程、微課、微視頻等,幫助學生不斷提升知識儲備、積累創作經驗。定期組織開展數位音樂作曲大賽、數位音訊大賽等活動,鼓勵學生積极參與數位音樂創作、數位音樂表演,為學生數位音樂素養的提升提供充足的實踐鍛煉機會。改革考核方式。在傳統結業考核、階段性成績考核中,將學生數位音樂創作、數位音樂演藝、數位音樂編曲等能力納入考核評估範疇內,同時對有突出數位音樂才能的學生予以相應的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並進行適當的表彰宣傳,發揮其榜樣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激勵更多音樂專業學生積極投入到數位音樂實踐中。
(作者系無錫太湖學院藝術學院講師)
來源: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