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大學生重點培養什麼能力?廣州新華第一課話你知
更新于:2025-03-26 13:15:44

3月24日,廣州新華學院校長王庭槐教授以“與AI共進:數智化浪潮下青年學子的能力培養”為主題,為廣州校區百余位師生代表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政第一課”。

課程圍繞“人工智慧的發展進程”“我國數位未來挺進的步伐”“人工智慧時代學生應重點培養哪方面的能力?”“2025學校工作要點”四個部分展開。他詳細闡述了人工智慧每一次“浪潮”的興起、沉寂與復興。從古希臘神話中的塔羅斯巨人到中國古代的偃師木偶,從達特茅斯會議的誕生到神經網路的復興,他用生動的案例指出:“每一次人工智慧浪潮的興起與沉寂,都與當時的技術突破和社會需求密切相關。”

他帶領全體同學回顧了人工智慧在我國各領域“高頻登場”的步伐,在探討人工智慧的核心價值時,重點介紹了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特點與優勢,也提醒學生要警惕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技術依賴、自主學習能力下降等問題。

針對學生在人工智慧時代應重點培養的能力,他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學會提問,提問能力是探索創新的核心驅動力。如何從海量資訊中提煉出有價值的內容,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關鍵能力。二是學會批判,批判能力是應對複雜挑戰的思維基石。我們應通過批判性思考,分析AI技術的局限性、倫理問題和社會影響,使自己能夠在資訊過載的環境中保持獨立思考,避免盲目接受技術輸出,從而更好地駕馭AI工具。三是學會協作,人機協作能力是實現高效協作的關鍵技能。在人工智慧技術賦能高校教育的背景下,學生需要學會如何與AI系統合作,將人工智慧技術作為學習工具,成為學習的“幫手”,而不是“槍手”。四是學會創新,創新創作能力是引領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人的獨創能力首先在於其獨特性,其形成邏輯或思維架構是獨一無二的。

人工智慧技術的三次浪潮深刻重構了人類文明的認知邊界與發展範式,也催動著高等教育的歷史性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前瞻性戰略布局推動AI技術與教育創新的深度融合。面對數智時代,王庭槐勉勵同學們既要勇攀技術高峰,以批判性思維破解演算法“黑箱”,更要以家國情懷錨定創新方向,在“提問-協作-創造”中成長為兼具數字勝任力與人類文明使命感的時代新人。以教育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在人工智慧與高等教育和青年學生的共進中,書寫屬於中國教育的“智慧文明答卷”。

課程結束后,師生們表示王庭槐校長的講解深入淺出、旁徵博引,不僅讓他們對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和未來趨勢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也激發了他們對未來教育的無限憧憬和熱情。

文丨記者 陳亮 通訊員 伍兆恆

圖丨張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