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生看病靠譜嗎?
更新于:2025-03-26 23:06:56

  “AI+醫療”作為一種新興模式,正在悄然改變醫療行業的格局。醫生們開始使用AI作為輔助診療工具,病人也開始用AI進行初步問診。目前,AI在醫療診斷領域已經具備哪些能力?它是否會取代醫生?普通人詢問AI大模型看病,需要注意什麼?一起來看本期快問快答↓

  Q

  目前,AI在醫療診斷領域已經具備哪些能力?

  A: 日前,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正式發佈國內首個兒科大模型“福棠·百川”,基層版和專家版“AI兒科醫生”也同步上線。這個存在於虛擬世界里的“兒科醫生”承擔的角色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專家的臨床科研助理,幫助醫生快速獲取最新科研成果和權威指南;另一個是輔助醫生進行疑難罕見病的診斷和治療。工作人員在AI兒科醫生的系統中輸入病歷,螢幕上就反映出專業診斷建議,包括最可能的診斷、需排除的鑒別診斷、需完善的檢查等,相關建議與專家組會診結果吻合度較高,有時AI兒科醫生還會通過患者病歷報告里的某個單項指標,給治療方案增加特別提示。

  北京兒童醫院人工智慧大模型探索並非個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採用AI技術研發的“急診卒中單元”,可以將患者從入院到接受治療的時間壓縮至20分鐘內。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目前所有科室均已接入DeepSeek大模型,將在智慧輔診、臨床科研、醫學教育、行政及後期管理等方面提升工作效率。

  在全國範圍內,越來越多醫院正引入AI技術,廣泛應用於臨床診療與醫療資源管理等領域。

  Q

  它是否會取代醫生?

  A: 目前來看,AI還不會取代醫生。業內專家表示,醫生面對複雜病情的綜合判斷和經驗積累以及面對面的人文關懷,是AI無法替代的。AI缺乏和家長、患兒的互動,而醫生在診療的同時,還能傳遞醫學的溫度。

  一張處方,不僅意味著對症下藥,背後還有醫生的責任與擔當。醫生是診療過程的把關人,如果出現誤診,醫生本人需要承擔責任。儘管AI能為醫生分析病例、拓寬診療思路提供説明,但它並不具備承擔責任的能力。因此,從法律與倫理角度看,它目前不能替代醫生,更不能為患者開具處方。人工智慧技術與醫生應是互補關係,而非替代關係。

  Q

  普通人詢問AI大模型看病,需要注意什麼?

  A: 拿起手機打開AI就能看病?!需要警惕的是,AI大模型在生成內容時會有AI幻覺,即編造信息的現象。

  AI幻覺現象已被不少網友發現,有人發帖表示,在用AI進行文獻分析時,答案里會出現一些查無此文的文獻;有人發現,AI會把一本書的作者安到另一個人的身上;還有人發現,AI給出的答案存在上下文不符、邏輯不一致的現象。

  在臨床使用中,AI偶爾會犯一些啼笑皆非的錯誤。比如,臨床影像學的變化極為複雜,有時所看到的可能是無診斷價值的“干擾信號”,而AI卻可能將其判斷為病變。還有一些使用者在使用DeepSeek協助生成內容時,也發現它存在杜撰醫學名詞出處、虛構參考文獻等情況。

  對於普通人來說,AI的使用效果則更為複雜。AI的診斷高度依賴使用者輸入的資訊,而普通人往往缺乏專業的醫學知識和表達能力,資訊傳達的準確性是一大挑戰。如果輸入資訊不準確或不完整,AI的診斷結果可能會出現較大偏差,甚至給出完全錯誤的建議。因此,在問詢的過程中,對AI提供的資訊需進行批判性思考和理性分析應用,不能過度依賴。

  (策劃/萬政、綜合經濟日報記者吳佳佳、廣東科普微信、半月談微信)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