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物質相態,半火半冰,顛覆認知
更新于:2025-04-02 14:41:24

一切都從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開始:在已知的一維伊辛模型中,為什麼不存在有限溫度下的相變?

這個問題在教科書上已經寫了一百年,答案也很明確:因為熵的躍遷不可能在一維系統中積累到足夠大的臨界值。可偏偏就在這個理論早已蓋棺定論的角落,兩位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尹偉國(Weiguo Yin)和阿列克謝·茨維利克(Alexei Tsvelik),給出了一種看起來像悖論的新答案:在極其狹窄的溫度區間內,有限溫度下的相變不是不可能,只是藏得夠深。

早在2016年,他們就曾在研究一種特殊的磁性材料——Sr₃CuIrO₆(鈦銅銥氧化物)時,發現了一種極為反常的自旋態:銅原子上的電子自旋呈現出高度熱擾動狀態,幾乎完全無序;而銥原子上的電子自旋卻是徹底冷卻的,有序排列。這種冷熱分明的狀態,他們起名叫“半火半冰”(Half-Fire, Half-Ice)。

用最直白的語言說:同一材料,同一個溫度,不同位置上的電子卻像處在完全不同的世界。

銅在燃燒,銥在結冰。

關鍵是,這種狀態並不是靠溫度調節得到的,而是由一個“外加臨界磁場”誘發的。在那個點上,自旋系統的回應不再是連續變化,而是一種類似量子臨界行為的驟變。唯一的解釋,就是這個系統中存在某種隱藏但嚴謹的相變機制,只是沒被傳統模型捕捉到。

理論界的頭痛在於,這種相變並不應該出現在一維伊辛模型里。這是禁忌。但尹和茨維利克偏要走進去。

現在的突破,發生在他們進一步研究的過程中。他們沒有用新的材料,而是退回到最基本的理論模型。他們以一維鐵磁鏈為基礎,用嚴格的解析方法證明了:“半火半冰”還有一個鏡像態——“半冰半火”。

也就是說,自旋的冷熱分佈是可翻轉的,原本是銅在“發燒”,銥在“凍結”,現在可以互換——銥開始“發燒”,銅“沉著”下來。

最重要的是,這種翻轉發生在一個極其狹窄但不是零的溫度視窗中。不是連續滑過的平穩過渡,而是近乎躍遷式的陡變。也就是說,它滿足了“相變”的定義,但逃脫了傳統熱力學模型的檢測機制。

圖像很漂亮,一邊是井然有序的“冰”狀態,一邊是混亂躁動的“火”狀態,它們同時存在於一個維度里,卻隔著臨界點分庭抗禮。甚至在某些磁場和溫度組合下,這兩種狀態在相圖中表現出獨立的拓撲結構。

為什麼這個發現至關重要?因為它意味著:在傳統不可相變的一維系統中,存在隱形相變。更狠的是,他們不是用數值類比找出來的,而是用嚴格的解析推導+材料模型比對+實驗驗證。

2012年,他們就已經在實驗上通過X射線研究觀察到了Sr₃CuIrO₆的奇異行為;2013年在PRL上給出了理論解釋;2015年,一個本科實習生Christopher Roth加入他們,後來成為關鍵論文的共同作者;2016年他們首次正式定義“半火半冰”;2024年,他們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宣佈發現了“半冰半火”這一鏡像態;2025年,進一步給出了完整的相圖和熵變曲線,證實在有限溫度下存在極尖銳的熵跳躍

“半冰半火”與“半火半冰”是孿生態,一個出現在零溫下磁場誘導的極限點,另一個隱藏在有限溫的極小視窗內。這兩者可以切換。只需微調溫度或磁場,整個系統的巨集觀相態就會劇烈翻轉。

熵變之大,接近理想製冷機的理論極限。

這就不是學術興趣的問題了。因為這種系統,具備兩個特性:一是巨量磁熵跳變,可以直接用作磁製冷材料;二是自旋態開關清晰可控,這就為量子資訊提供了新的比特載體。傳統量子比特用的是量子疊加態,這種狀態用的是相態切換本身作為資訊編碼方式——你可以認為它是“自旋拓撲比特”的一種變體。

更大的可能性在於:這個現象目前只在Sr₃CuIrO₆這種特殊材料中被觀測,但模型告訴我們,它的存在條件是一維鏈式結構+自旋不對稱耦合+可調磁場,這意味著它不是孤立存在的。

也就是說,其他類鐵磁材料,也許都藏著這種“火冰裂谷”,只是我們還沒找到鑰匙。

一個重要細節不能漏。

尹偉國還在後續論文中指出,這種相變不是傳統連續相變,而是介於相變與超銳交叉行為(ultranarrow crossover)之間的一種新機制。他用精確解計算出,在有限溫度下,系統的熵變化近乎台階狀下降,表明非連續、非擴展的熵重組過程,這在熱力學中是極其罕見的。

這不是次要差異,是範式轉移。傳統相變依賴長程有序的增長,比如鐵磁性在庫里點附近的臨界漲落;但這個系統中,熵的重組只需在極短的溫度範圍內完成,系統“瞬間換裝”,這為“超快回應材料”的理論研究打開了全新維度。

尹和茨維利克接下來的目標,是把這套理論擴展到有量子漲落的系統中,也就是量子自旋系統。這一步意義重大,因為在當前量子材料熱潮中,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實現可控、可調、快速、無熱損的信息處理單元。而“火冰相態”的極速切換能力,剛好卡在這個需求點上。

火與冰之間,藏著一條通往量子未來的裂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