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藏墨脫縣格當鄉佔根卡村海拔2900米的懸崖地帶監測員同步觀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與棕尾虹雉(Lophophorus impejanus)的活動影像。這一發現不僅是我國喜馬拉雅東段鳥類監測的重大突破,也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寶貴數據。
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為全球近危物種,被譽為“高山隱士”,主要分佈於我國境內的東喜馬拉雅南坡,分佈海拔3000-4200米,以蕨類及百合科植物根莖為食。
棕尾虹雉(Lophophorus impejanus)是尼泊爾國鳥,主要分佈於喜馬拉雅中東段。在東喜馬拉雅區域,主要分佈於相對乾燥的北坡,以採食漿果為食。
兩種虹雉雖同域分佈,但分別活動於不同海拔帶,其食性差異體現了生態位分化。世界雉類協會專家指出,兩種虹雉的共存證明該區域擁有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及裸岩峭壁等完整生境類型。
近年來,墨脫縣林草局與格當鄉人民政府以科學規劃為先導,劃定核心保護區、建立常態化巡護機制,嚴格管控人類活動對棲息地的干擾。加強與科研院所、社會公益組織的合作共建完整監測體系,加強墨脫縣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來源:人民日報用戶端西藏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