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健康發展賦能千行萬業? 在北大深圳論壇2025上,專家學者為其“把脈”
更新于:2025-04-02 13:41:20

深圳新聞網2025年4月2日訊(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人工智慧(AI)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資訊技術,現已成為驅動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但是,很多人擔心AI的迅猛發展會打開“潘朵拉的魔盒”,漸漸失控。如何積極地擁抱AI浪潮,讓AI更好地賦能千行萬業?在日前舉行的北大深圳論壇2025上,專家學者從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把脈”AI,為AI生態的健康構築建言獻策。

張錦:善用AI,為基礎研究插上翅膀

基礎研究對於拓展人類認知邊界、主導國際競爭格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意義,但目前,基礎研究存在實驗數據難以標準化、研究思維受局限、實驗室與產業化脫鉤等困境。如何用AI為基礎研究疏通“堵點”?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深圳研究生院院長張錦在題為《AI4S: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之路》的主旨演講中表示,AI可以通過數據、模型、算力的深度耦合,數據+知識雙驅動,實現端到端的材料開發三種範式,推動基礎研究。

據張錦介紹,中國目前已備案生成式AI大模型近200個,註冊使用者超6億。張錦認為,我國在算力方面,應該集中優勢融通算力資源;在模型方面,應該目標牽引,打造垂直領域領銜模型;在數據方面,應該建立共享機制,提出數據標準化方案;在場景方面,應該清晰定位,明確國家戰略、經濟市場、科學前沿問題。

李揚:通過政策讓更多人在AI浪潮中獲益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題為《巨集觀經濟形勢分析》的主旨演講中,提到了AI向各個領域迅速滲透的問題。他說:“我們必須發揮制度優勢,通過全面的社會政策,大力促進AI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同時應對人工智慧發展帶來的一系列挑戰。”

如何應對挑戰?李揚提出,“需要全面的社會政策”。他建議,要加大對教育和技能培訓的投資,培養自主高效的學習者,讓更多人能接觸並應用人工智慧。要讓普通人不懼怕AI,盡可能讓他們跟上技術變化的步伐。同時,針對AI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他建議要設計合理的制度,通過合理的社會政策提高最低工資,改善勞動條件,讓技術進步帶來的財富更多地分配給普通勞動者。

而對在這一輪科技浪潮中走在前沿的高科技公司,李揚建議要對其進行更嚴格的監管,特別防止少數公司壟斷市場,限制他們過度控制市場和用戶的數據。同時,“不能讓技術決策只掌握在少數精英階層手中”。

海聞:技術發展與社會發展需平衡

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原副校長)、滙豐商學院創院院長海聞表示,面對風起雲湧的AI浪潮,一方面要積極擁抱、主動求變,另一方面也要在AI的發展過程中科學引導、合理規劃。“AI必定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比如就業方面。如何創造更多新的崗位,滿足人們的需求,這就需要合理的研判。再比如教育,因為AI帶來的產業和技術的反覆運算如此迅速,這對教育也提出了很高要求。”海聞強調,不能因為AI可能帶來的衝擊就因噎廢食。這就要求AI發展不能只考慮技術層面,還要考慮社會層面,讓科技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中國動畫在路上
中國動畫在路上
2025-03-26 13:59:15
洋槐花開
洋槐花開
2025-03-26 14: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