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漢服的朋友都知道,如今有一種叫“訶(hē)子裙”的裙裝很流行,裡面穿抹胸長裙,外面披大袖薄紗。從外觀看,與傳為唐周昉所作《簪花仕女圖》中的形象十分相似,滿足了人們對盛唐的想像。但這種款式的裙裝在古代服飾史研究者看來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是唐朝時期並不存在的款式。那麼,訶子裙到底是什麼?
訶子本是一味藥材。較早將其與服飾關聯的是一則野史逸聞,據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記載,楊貴妃為遮蓋身上的傷痕而使用了“訶子”(“以金為訶子遮之,後宮中皆效焉”)。該條目名為“金訶子”而非“訶子”,更非“訶子裙”,可能是因為藥材訶子風乾後,其金黃色果實類似項鍊,楊戴在胸口做裝飾,遮掩胸部傷口。後世在流傳過程中又以訛傳訛,衍生出內衣的含義。
“訶子裙”是現代人在傳統基礎上的再設計。從五代墓葬壁畫到遼代塑像,我們能看到很多女子穿著弧形的抹胸配長裙,外加一件對襟直領長衫的形象。根據琥璟明的研究,因為古代沒有鋼托胸衣,胸部呈自然下垂狀,所以女子傾向於把齊胸裙、高腰裙的裙頭壓在胸上,原先細窄的裙頭就演變成寬闊而有造型的裙頭。而現代的“訶子裙”是將裙頭繼續擴大,裙頭與裙身的接縫處下移到腰部,齊胸裙變成了抹胸裙。可以實現這樣的轉變是因為“訶子裙”搭配的是鋼托胸衣,是現代技術和審美的產物。
今天,我們看到的諸如大朵牡丹、雲鬢高髻、抹胸長裙、瑰麗妝容等“唐風”元素,實際是設計師用從歷史文物中提取出的典型元素整合出來的形象,並非真實的唐朝服飾,卻形成了今天人們對大唐的印象。這種印象,反映的是人們對過去的集體記憶,而非真實的考古事實。
文並供圖/張夢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