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朱成呈
2025年第一個疑似“暴雷”的機器人公司出現了。
3月31日,上海市閔行區東川路3966號,一棟六層大樓矗立。這裡是達闥科技的總部所在地,一家曾被譽為機器人行業“獨角獸”的企業。然而,當時代週報記者走進大廳時,發現的是空蕩蕩的前臺,散亂擺放的機器人,以及無人問津的扶梯。
達闥科技總部一樓大廳 時代週報朱成呈攝
一樓咖啡店的一名店員向記者表示,“达闼目前只有一位员工在留守,大樓里現在冷清得很。”
達闥科技總部二樓研發辦公區 時代週報朱成呈攝
在二樓的研發辦公區,幾個輪式和足式機器人散亂地擺放在訓練區域。牆上掛著一條褪了色的橫幅,上面寫著“Ginger 2.0 爭分奪秒 踏實苦幹”。條幅的主角——Ginger 2.0,一款58關節的人形智慧服務機器人,正靜靜地站在角落,旁邊堆著幾台顯示幕和雜物。曾經承載著“踏實苦幹”信念的研發團隊,如今卻蹤影全無。
人形機器人無人管理 時代週報朱成呈攝
等了近兩個小時,時代週報記者終於見到了大樓里唯一的留守員工,一位自稱負責現場生產的中年人,穿著一件簡單的紅色衛衣。
記者向其詢問公司創始人黃曉慶的近況,他表示:“黃總上周還來過一次,他有的時候會來公司”。至於外界傳得沸沸揚揚的欠薪問題,該人士稱這個不好說,自己也不太清楚。
融資超50億,錢花哪兒了?
達闥科技的成長故事,曾是行業里的傳奇。
黃曉慶在創辦達闥之前,並無機器人領域從業經驗,他長期處於通信行業,曾在通信設備供應商UT斯達康公司擔任高管,后擔任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2015年,黃曉慶帶著“雲端機器人”概念進入機器人賽道。
然而,這一概念並非獨創。早在2010年,卡耐基梅隆大學的James Kuffner教授就已提出“雲端機器人”,將其定義為雲服務、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的融合。
2016年春,軟銀集團聯手富士康等投下3000萬美元種子輪,為這家初創公司掀開了資本大幕。而當時擔任富士康母公司鴻海董事長的,正是郭台銘。次年,軟銀集團聯合中關村發展集團再擲1億美元,創下當時雲端智慧領域單筆融資紀錄。2019年,軟銀願景基金豪注3億美元B輪,持股比例飆至34.6%,遠超創始人黃曉慶的17.4%,公司估值一度水漲船高。
可以看出,2019年以前達闥科技與軟銀高度關聯。2019年7月,達闥科技曾遞交招股書,準備在紐交所上市。但因相關禁令因素,最終達闥科技赴美上市以失敗告終。
此後,國內資本成為新的主角。2021年,達闥完成約15億元B+輪融資,由上海城投旗下的誠鼎基金、上海國盛及珠海國資聯合領投。2023年,其C輪融資再獲超10億元。
然而,C輪融資后僅僅半年,2024年1月,達闥科技開始出現欠薪和裁員等跡象。
一位離職一年的前達闥科技員工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我被拖欠的補償金至今沒拿到。”據他回憶,起初通過勞動仲裁與公司達成調解,公司承諾分批發放,但只支付了一批後便沒了下文。
部分員工轉而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第一次執行拿回一點錢,後來法院說賬上沒錢,執行不下去了,最後只能‘終本’。”所謂“終本”,即終結本次執行程式,意味著公司帳戶已無錢可查。
多名來自上海和北京的前員工也向記者證實,他們的補償金同樣懸而未決。如今,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只有一個:達闥科技賬上還有沒有錢?那些融資到底花哪兒去了?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在達闥科技總部二樓,至今仍懸掛著創始人黃曉慶提出的“黃氏三定律”:即“雲-網-端”架構是智能機器人的第一定理;一個機器人可以代替人工作,成本做到減半;人類打遊戲,機器人幹活,人工智慧做外掛。
黃氏三定律 時代週報朱成呈攝
這也曾是達闥科技的產品思路。此前,該公司號稱打造了全球首款雲端機器人大腦操作系統“海睿OS”,推出“海睿AGI平臺”和“RobotGPT”多模態大模型,構建了雲端“大腦”體系。同時,還開發了融合多感感感知與運動控制的“小腦”模型,形成端雲協同的智慧融合平臺。
但與同行業對手相較,融資數十億元的達闥科技,其機器人在感知與交互能力、運動控制及靈活性等關鍵領域並未展現出顯著優勢。當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已能靈活扭秧歌、打太極,優必選與魔法原子的人形機器人開始走進工廠“打工”時,達闥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卻似乎仍在“蒙塵”。
有國內機器人公司人士曾坦言,雲計算通常是為了當地語系化部署或降本增效,但很多機器人公司當地語系化方面還沒做好,上雲顯得有點急迫。
面對公司停擺危機,4月1日,達闥科技創始人黃曉慶回應表示,2024年公司實現營收約6億元,2025年待簽約及新簽訂單金額預計達2億—3億元,業務基本面保持穩健。“儘管短期內面臨流動性壓力,但公司仍在機場服務、醫療輔助等領域積極推進商業化落地,為未來發展積累經驗。”
達闥科技路在何方?
“目前廣州分公司已經關閉,合肥等地的分公司也處在收縮狀態。”上述達闥科技總部留守員工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事實上,達闥科技位於金地威新達闥人工智慧創新產業基地的總部大樓,目前也未續租。據金地集團工作人員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金地與達闥科技的租賃合同已於2024年底到期。目前,大樓內的辦公工位及人形機器人等固定資產仍屬達闥科技所有。達闥科技有意繼續在產業園內租賃辦公空間,但相關事宜仍在協商中。”
針對以達闥命名的“金地威新達闥人工智慧創新產業基地”,該工作人員表示,公司正考慮更名,但最終決定尚未做出。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在Boss直聘等平臺,達闥科技依然在招聘機器人運動控制工程師等職位,工作地點位於北京望京。
達闥科技創始人黃曉慶則在回應中表示,目前公司集中資源聚焦人形機器人研發,深耕智能製造、銀髮經濟、商務服務三大場景,加速機器人規模化商用落地;通過組織架構調整與資源整合,提升研發與交付效率,確保核心項目持續推進。
然而,人形機器人商業化似乎還有時日。高盛分析師Jacqueline Du團隊認為,至少在未來2-3年內,人形機器人很難達到與人類工人相同的工作效率。而出現具有實際意義的應用要在5-10年之後。要實現大規模應用,還需要在軟體和硬體上進行多次反覆運算。
頭豹研究院AI行業高級分析師饒立傑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當前人形機器人在商業落地上面臨兩大瓶頸:一是硬體成本高企,二是場景泛化能力不足。若部署大型模型,需配備高性能計算單元,例如一顆A100 GPU售價高達1.5萬美元,這將大幅推高人形機器人的單價,遠超消費級市場理想價位(低於1萬美元)。
此外,儘管大型模型在封閉場景(如倉庫分揀)中表現尚可,但在開放環境(如家庭護理需適應多樣化家居環境)中性能下滑,導致商業化投資回報難以形成有效閉環。
在核心項目進展方面,達闥科技近期仍動作頻頻。今年2月,港股公司國華集團與達闥簽訂合作框架協定,雙方計劃在香港設立合資公司,聚焦人形機器人大腦相關技術和產品的研發。3年中,達闥又與廈門松霖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研發一款配備“靈巧手”的洗護康養人形機器人,後者為A股上市公司松霖科技旗下專注機器人業務的全資子公司。
上述合作項目的推進表明,達闥科技正通過外部資源整合與場景聚焦尋求突圍路徑。接近達闥科技的相關人士也表示,“資金鏈有問題是真的,黃曉慶還在想辦法融資”。
“公司還在,黃總沒有放棄。”前述留守員工留下這句話后,轉身走回了冷清的辦公區。然而,對於那些追討補償金的前員工而言,達闥科技的未來依然懸而未決。“不希望公司就此走向終點,仍抱有一線希望,期待拿回應得的補償金。”多位曾就職於達闥科技的員工向記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