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飲與咖啡品牌在東南亞遭遇了什麼樣的挑戰?
更新于:2025-04-02 07:38:44
在東南亞市場,中國品牌已經難以實現真正的“降維打擊”。

這幾年,隨著國內現制飲品市場競爭加劇,“出海”成為中國茶飲與咖啡品牌突破增長瓶頸的策略之一。毫無疑問的是,憑藉著地緣優勢和旺盛的消費潛力,東南亞市場就成為很多品牌全球化佈局的第一戰場。3月25日,裡斯諮詢發佈《逐夢東南亞:現製飲品出海品類研究報告》,系統梳理了中國茶飲和咖啡品牌在東南亞市場的現狀、面臨的挑戰,以及可能存在的未來機遇。

從“藍海”到“難海”

如果按照時間線回溯,中國大陸茶飲品牌正式出海的征程可以回溯到2017年。在此之前,以快樂檸檬、貢茶等品牌為代表,已經有過一輪“台式”現製茶飲品牌出海。

里斯諮詢的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東南亞現制茶飲市場規模已經超過400億元,增速達到19.4%。以蜜雪冰城、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為代表,品牌們蜂擁出海,東南亞市場也正從“台式奶茶主導”轉向“中式新茶飲與本土品牌競逐”的新格局。

目前可見的明顯趨勢是,傳統的台式奶茶品牌已逐漸被中式新茶飲和本土品牌超越,原因在於台式品牌產品創新乏力。與此同時,奶茶仍然是東南亞市場的主流賽道,泰式奶茶和拉茶等本土飲品奠定了非常穩定的市場基礎。在中國流行的果茶產品,雖然健康概念突出,但因東南亞水果價格低廉,難以形成高的價值壁壘,所以東南亞消費者實際上並不買單,也就是說,難以成為市場主流。

儘管東南亞消費市場潛力大,但中國品牌大舉進入,目前已經有兩個明顯的風險顯現。

一個是市場同質化嚴重,東南亞市場正從“藍海”轉向“難海”。報告指出,如果仍然依賴低價策略,或簡單複製國內爆款,品牌們可能會重演國內“內卷”困局。另一個是供應鏈的本土化挑戰。比如,在泰國市場,書亦燒仙草就出現過“小料缺貨導致斷供”的問題,部分門店因原料依賴進口而難以維持穩定運營。

東南亞各國的茶飲市場雖然有一定的共性,但實際市場因地區而各不相同。

比如,在消費習慣上,印尼消費者偏好高糖度飲品,而泰國、馬來西亞因“糖稅政策”正推動低糖趨勢。

所以,與國內茶飲品牌在國內市場“線性反覆運算”(從風味化到健康化)不同,東南亞市場因中國品牌直接介入,目前正呈現出多階段並行的“跳躍式發展”——

比如,在泰國與馬來西亞,健康化浪潮正在興起,消費者的減糖意識高,主要是糖稅政策倒逼C端向健康化升級,霸王茶姬有望佔據主導權。而在印尼和越南,甜品化趨勢仍然佔主導——印尼中產階級偏愛高糖奶茶,越南市場則是“無小料不奶茶”,在這些市場,蜜雪冰城憑藉性價比與小料創新佔據優勢。

茶飲的未來“生死局”

里斯諮詢在報告中提到,未來三年,東南亞現制茶飲市場將迎來品牌“生死局”。

在這一階段,創新能力將決定品牌的生存概率,持續推出爆款產品仍然是決勝的關鍵。

不過,當前,中國茶飲品牌出海仍以“複製產品”為主要策略,大多數品牌的功能表依然基於中國市場的原有產品,僅在供應鏈適配上進行調整。“雖然有些品牌嘗試本土化,在東南亞市場推出聯名或季節限定產品來迎合當地消費者的偏好,比如,東南亞國家的消費者從小接受豆奶,而中國市場的豆奶品類相對老化,因此部分品牌會推出豆奶相關產品做行銷。但這些嘗試仍停留在表層,整體產品邏輯沒有根本性變化。”里斯諮詢高級顧問楊茜茜對《第一財經》雜誌說。

相比之下,東南亞本土品牌在打造爆品方面則更具有針對性。“以泰國市場為例,本土品牌會更關注當地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基於他們偏好的高糖、濃厚口味做創新。”楊茜茜說,“比如,泰國的FireTiger品牌,在傳統珍珠奶茶的基礎上加入奶油蓋,並採用焦糖火燒的方式來打造爆品。而且他們還會主動借鑒中國市場的創新點,再結合本土的特色風味和小料,形成符合本地市場的差異化創新。”

應對印尼和越南市場的“甜品化”趨勢,里斯諮詢報告的建議是,品牌在小料創新時應該考量本地消費者偏好,而非簡單照搬國內流行元素。而針對泰國和馬來西亞的“健康化”風口,品牌可以及時佈局功能性茶飲和低糖產品。

在品類創新上,裡斯諮詢認為,中國茶飲品牌仍然擁有較大機會,尤其是在中國茶文化的輸出方面,因為中國有非常清晰的“茶”類產品的品牌認知。

裡斯諮詢的調查顯示,東南亞消費者對中國茶的認知較為正向,烏龍茶的認知度最高。裡斯諮詢認為,品牌可以藉助這一優勢,打造“原葉茶”高端品類。此外,東南亞消費者偏好花香型茶飲,如茉莉花茶、蝶豆花茶等,品牌可以結合茶底創新和小料搭配,塑造差異化的“花香茶飲”品類。另外,健康功能型茶飲在東南亞市場的關注度逐步提升,例如強調“腸道通暢”“刮油”等健康功效的產品,可能成為品牌新的增長點。

成熟的咖啡市場

相比茶飲市場,東南亞的現制咖啡市場更加成熟,且競爭複雜度更高。

可以看到的是,目前,中國品牌在東南亞的咖啡市場布局相對較為謹慎,僅有瑞幸、庫迪等少數品牌入場。核心原因在於,東南亞本身就是一個咖啡消費的高階市場——東南亞地區自被殖民時期就培育了消費咖啡的習慣,而中國的咖啡品牌相對來說則是後來者。

因此,印尼、越南的人均咖啡消費量遠超中國,且本土咖啡文化根深蒂固,在西方咖啡文化的影響下,這些地方還誕生了許多具有特色的咖啡品類和飲用方式。比如,馬來西亞的白咖啡,越南人則熱衷於用“Phin”過濾器喝咖啡。並且,本土品牌也已經紮根多年——印尼的 Kopi Kenangan、越南的 Highlands Coffee,憑藉價格優勢和差異化體驗,在門店規模和品牌心智上已經逼近星巴克。

裡斯諮詢認為,與現制茶飲品類不同,出海東南亞的中國咖啡品牌已經很難實現真正的“降維打擊”,因此對於東南亞市場的佈局需謹慎。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咖啡出海東南亞不存在機會。里斯諮詢同時提到,在東南亞年輕一代消費者的心目中,中國咖啡的認知表現相當出色——原產地(雲南)和技術(互聯網)認知優勢都是中國品牌得天獨厚的。

里斯諮詢針對東南亞年輕一代(18-32 歲)消費者做的調研顯示,中國品牌的國家偏好度評分高居主要國家的第一位,而美國,作為傳統意義上全球咖啡品牌的領先國家,則由於種種原因位居末尾。結合國家心智認知、東南亞國家悠久的咖啡歷史和全民咖啡的習慣,裡斯諮詢分析,中國咖啡品牌如果把握當地市場的趨勢性機會,或許可以實現“彎道超車”。

對於出海的品牌來說,文化和品牌上的融入仍然是重要的。茶飲品牌霸王別姬在不久前就在越南面臨一場輿論風波。里斯諮詢參與東南亞調研的分析師沈揚笛認為,在進入東南亞市場時,品牌不僅需要關注產品創新,還要考慮到與當地社區的融合。“要融入社區,獲得社區的認可,因此品牌需要投入當地社會中,就像星巴克原來做的那樣,比如,贊助社區活動、做教育專案,等等。這些方式有助於減少文化差異和政治衝突的風險,同時也能為品牌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總結來說,東南亞的現製飲品市場雖然看起來像個“淘金地”,但其實面臨不少挑戰。對於茶飲品牌來說,單純照搬國內的模式已經不再奏效,需要更深入地瞭解本地消費者的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產品和供應鏈。而咖啡品牌則需要面對東南亞更為成熟的市場環境,因此需要有更強的適應性。無論是咖啡還是茶飲,只有通過差異化的定位和本土化的創新,才能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