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酸辣粉”賣出7億元
更新于:2025-04-01 18:10:16

本文轉自:貴州日報

思南企業打開紅薯升值新路徑

“一碗酸辣粉”賣出7億元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聰 通訊員 謝勝 梁傑

“地地道道貴州高山紅薯做出的產品,10斤紅薯才能磨出一斤半紅薯澱粉,大家放心購買……”3月28日淩晨1點,陳薯官方旗艦店的直播間依然人氣火爆,主播正通過鏡頭展示手中的酸辣粉。

琥珀色的紅湯,晶瑩剔透的粉條,即便隔著手機螢幕,陳薯酸辣粉的誘人畫面仍能瞬間喚醒食客味蕾,讓人迫不及待想要下單購買,一嘗為快。

據瞭解,陳薯酸辣粉以“電商直播+全管道矩陣”的銷售模式,搭建了覆蓋抖音、淘寶、京東等10餘個平台的線上“攤位”,並常年霸榜同類目銷量冠軍。

“去年‘雙十一’,陳薯酸辣粉單日銷售額突破4700萬元。”貴州佳里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誠介紹,2024年陳薯產品還通過跨境電商,境外銷售額超50萬美元。

近幾年,陳薯的產值也實現幾何式增長,從2018年的1200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7.13億元,預計2025年的綜合產值會突破10億元。

小小一碗酸辣粉,緣何能賣出7億元?這得從烏江畔的周寨村說起。

周寨村,是銅仁市思南縣三道水鄉的一個偏遠山村,過去當地人編了一句順口溜形容該村的貧困之景:“周寨人不姓周,土不成塊田不成丘,有女不嫁里山溝。”

2018年,在外創業經商已積累千萬元身家的張誠,懷著對鄉村熱土的深厚情結和父老鄉親的感恩情懷,回應春暉行動號召回到周寨村種起了紅薯。

在武陵深處的廣大農村,紅薯曾與洋芋、包谷並稱為“老三樣”。因易於種植,是農村群眾充饑飽腹的主要作物,但經濟效益低微。

明代嘉靖時期編撰的《思南府志》便有記載:“蕃薯,紅、白二種,居人廣種以佐饔飧。”過去,“土不成塊田不成丘”的周寨,紅薯是當地村民賴以生存的主要農作物。

張誠還記得,1991年他走出大山到貴陽上中專,便扛了一袋紅薯當口糧,還被同學戲稱為“薯娃”。

不料30多年後,曾經的“薯娃”竟成了貴州的“薯王”。2018年,張誠回鄉注資成立貴州佳里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創建“陳薯”品牌,致力於紅薯種植、產品開發、銷售等一體化經營。如今,陳薯已推出方便速食、便捷零食、高端精品等紅薯類產品,其中系列酸辣粉為主打產品。

為何種紅薯,張誠有自己的考量:思南地處武陵山腹地、烏江流域中心地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與紅砂土壤、純淨的烏江水源與溫潤氣候,為紅薯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得益於烏江山水的饋贈,當地種植的“陳薯1號”表皮紅潤、內芯金黃,澱粉含量高達25%以上,甜度適中且纖維細膩,富含葉酸、鐵、鈣、硒等多種微量元素,是製作紅薯粉的絕佳原料。

同時,烏江畔的思南人在種紅薯、吃紅薯的數百年裡,形成了製作苕粉的技藝與經驗。陳薯酸辣粉,一根根粉絲透亮不渾湯,秘訣在於“漏瓢”技藝的傳承和“霜降前挖紅薯”的寶貴經驗。

天然的紅薯,加上匠心的工藝,成就了陳薯卓越的品質。據瞭解,從田間地頭的“土疙瘩”,到五味俱全的酸辣粉,需經“田間初篩、入庫質檢、清洗去雜、人工分切、‘三沉三濾’澱粉提純”等17道工序。在陽光與山風共同作用下,粉條形成獨特的微孔結構,久煮不爛卻彈牙勁道。

‌酸辣的奧秘,也源自烏江畔的農家本味。‌酸湯之魂‌,採用山泉水和糯米置入土壇自然發酵180天,豐富的乳酸菌,酸香醇厚,有開胃生津之功;‌辣椒之烈‌,精選貴州本土皺椒與燈籠椒,經柴火慢焙后舂碎,辣而不燥;‌香料之韻‌,直採原產地花椒、八角等10餘種香料,古法配比研磨,賦予湯底層次豐富的味覺體驗,‌辛香四溢,有回味悠長之妙。

依託鎖鮮包裝,陳薯酸辣粉的地道風味得以完整封存。在口味上,除了‌招牌酸辣粉‌,還有番茄濃湯粉、冬陰功海鮮粉、金湯肥牛粉、藤椒雞絲粉等30余類產品。

一片遊子之情、一脈天然山水、一門匠心技藝,終讓一枚山間“紅玉”躍上世界舌尖,創造速食界的耀眼品牌。在社交平臺上,“嗦完粉連湯底都要喝光”成為高頻評價,用戶盛讚其“酸辣鮮香,層次分明,粉絲久泡不爛”,還有客戶自發創作“開箱測評”“花式吃法”短視頻。

陳薯酸辣粉,不僅征服了舌尖,更激發了產業振興的活力。據統計,在思南有2萬余農戶因紅薯產業鏈增收致富,村民笑稱“半畝紅薯地抵得上過去3畝收成”。而昔日偏遠貧困的周寨村,也因紅薯而蝶變,成為人均年收入2.8萬元的“億元村”、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

日照水庫迎來稀客
日照水庫迎來稀客
2025-03-26 12:33:08
“申拓號”整裝待發
“申拓號”整裝待發
2025-03-26 12: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