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下半年,我國首次公開長征九號重型火箭之後,就很少聽到它的消息,這不,來自深空探測實驗室發佈《我國第四代航太器以及商業火箭情況》,再次看到了長征九號的情況了,不得不說,這消息還是有點少。
因為這一款火箭關係到我國未來的更多任務,而長征九號長期以來,也是對標美國星艦來進行建設的一款火箭,只不過很多人看到其改變還是較大,以至於出現的變故很多。
只不過,我國已給出長征九號的首飛時間,這意味著它的改變基本上不怎麼存在了,後續就是進行推動就行,並且針對這一款火箭研究的發動機等,我國也已經實現了相關性突破,下面就詳細看看,到底咋回事。
的確,長征九號的研究已經是一個“超長話題”,很多人也期待他能夠早點到來,畢竟實力非常強大。
根據對比數據來看,“星艦”採用船箭一體化設計,由“超重”運載火箭和“星艦”飛船組成。運載能力為100噸,能將100人送往月球、火星或其它遙遠目的地,或是繞地球飛行,“星艦”系統全長120米,起飛品質為5000噸,起飛推力7400噸,兩級均可重複使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計劃採用“星艦”實現載人繞月飛行、前往火星等任務。
而中國的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將是未來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一型火箭,一次設計、三個構型,地月轉移軌道運力不小於50噸,近地軌道運力不小於150噸(第一級重複使用)、80噸(兩級重複使用)。
所以,實力相差還是存在的,不過在緩慢的推動之下,還是有可能增強出更強的版本,這其實主要看任務需求,而我國現階段的目標就是——長征九號重型火箭採用10米級箭體直徑和高性能液氧/甲烷、液氧/液氫發動機,主要承擔月球探測、火星/小行星探測及大型高軌衛星發射等任務,執行大規模近地軌道任務。
這也可以看得出來,兩者的直接路線還是不一樣的,這也說明瞭各自針對性不一樣,大家看下數據就行。
而這一次我國針對長征九號說明,主要的問題也是看到了它的進度,那就是目前已經處於方案深化論證階段。不過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雖然還處於這個階段。
但是關於它各方面的研究其實已經起步,去年已經公開說明瞭,YF-215的研究,其200t級全流量補燃迴圈甲烷機YF-215已經完成技術驗證,進行了長達千秒的試車,這些都說明瞭其突破性的成就是存在的,並且在不斷增強其研究速度。
所以,大家不要看到說論證,就已經慌亂了,覺得還很早,其實其他部分已經在進行。
的確,我國已經明確介紹了關於長征九號的發展時間線,那就是我國重型運載火箭採用模組化、通用化、系列化發展思路,與國際趨勢相契合,又體現了某些獨特優勢,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專家說,通過模組化設計使重型運載火箭的各個部分可以獨立研發、生產和測試,然後根據不同的任務需求進行組合,提高了研發、生產效率。同時,按照時間點來說,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一級重複使用構型計劃2030年首飛,兩級完全重複使用構型計劃2033至2035年首飛。
這說明什麼?那就是我國長征九號的首飛年份是在2030年,這應該變化不大了,畢竟這時間也還有很多年,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所以,只要長征九號完成了首飛,那後續我國進行相關性的任務擴展,也就更加方便了。並且最初這一款火箭其實也針對過登月任務,但後續我國發展長征十號進行主力推動載人登月,這一款要是出來了,可以彌補任務階段之中的時間差。
因為未來我國不僅是自己實施載人登月計劃,還要推動國外的宇航員一起來載人登月計劃,這樣的情況之下,就可能看到更多的任務執行,就算是火箭跟不上任務節奏,多款火箭可以相互支持了,這就是好處。
整體上來說,長征九號的確首飛還需要一定時間,並且開啟可重複進行回收測試,這肯定也需要一定時間。
只不過相對來說,這些問題也不是很大,畢竟從我國研究火箭的模式來看,已經具備多款同步研究的模式,只不過相對於可重複火箭來說,這個時間並沒有那麼快。這個就是需要耐心等待的問題,並且除了國家隊之外,我國很多私人企業也在開展相關性的可重複火箭。
包括在這一次披露之下, 也說明了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現有35家商業火箭公司,瞄準2025-2030年產業化需求,規劃3米、4米、5米級中大型可重複使用火箭,運力區間覆蓋10~20噸級。
所以,中國的火箭要等待排隊上天,實現中國在航天領域發展的一個新高,這是值得期待的,而長征九號也只是我國各種火箭之中的一個,這就是基本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