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科學中,嬰兒期的記憶一直是個神秘的盲點,現在終於有了突破
更新于:2025-03-29 22:13:34

在現代認知科學的研究中,嬰兒期的記憶一直是個神秘的盲點,尤其是對於人類來說,無法回憶起自己曾是怎樣的嬰兒,這種現象稱為“嬰兒性遺忘”或者“嬰兒遺忘症”。過去,我們對這一現象的解釋過於簡單:大腦的海馬體在出生後並未完全發育,導致早期的經歷無法形成持久的記憶。久而久之,科學界幾乎預設了這一說法,認為嬰兒的記憶系統基本上在兩歲之前處於空白狀態。然而,耶魯大學最新的研究成果打破了這一假設,為我們揭示了早期記憶形成的複雜性。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過去的研究未能真正觸及嬰兒早期記憶形成的核心。科學家們曾通過觀察嬰兒的行為反應來推測他們的記憶能力,依賴的主要是行為學指標——嬰兒是否對某個新物體表現出興趣或好奇,是否能夠區分新舊事物。這些實驗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嬰兒的記憶彷彿是依賴於簡單的感官刺激,缺乏長期存儲的能力。然而,耶魯團隊的研究指出,嬰兒的大腦其實具備較強的記憶編碼功能,尤其是在海馬體的作用下,他們不僅能對新物體產生興趣,而且能夠保留這些記憶,尤其在嬰兒的大腦中,記憶的編碼與成人的海馬體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耶魯的研究者首次在活躍的嬰兒大腦中監測到海馬體的活動。這一實驗設計本身的突破性,值得細細琢磨。過去,嬰兒因其年齡太小,無法按成人的標準執行實驗任務,科學家們在監測嬰兒大腦活動時面臨著技術上的困難。尤其是嬰兒的注意力極其短暫,且無法穩定地配合實驗要求。即使是成年人做MRI時,也要保持一定的靜止,而嬰兒無法做到這一點。因此,如何確保實驗數據的準確性,成為了一個難題。但這一次,耶魯的研究者通過精妙的技術手段,克服了這一困難,成功讓嬰兒參與到活體掃描實驗中,並從中獲取了可靠的神經活動數據。

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提供了令人驚訝的新發現——海馬體在嬰兒大腦中的激活強度,與嬰兒之後是否能夠識別出這些圖像有著顯著的相關性。

在這一實驗中,研究者發現,嬰兒如果在第一次看到某個物體時,海馬體的反應比較強烈,那麼在接下來的測試中,這個嬰兒便更容易記住並認出這個物體。這一發現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證明了嬰兒能夠存儲記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記憶存儲的過程在嬰兒早期的大腦中是如何進行的。而這一過程中,海馬體後部的活動尤為突出,這一部位也恰恰是成人大腦處理情節性記憶(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具體事件和體驗)的核心區域。

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嬰兒的記憶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強,尤其在12個月以後,海馬體的記憶編碼功能變得更為成熟。這一發現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視角去理解嬰兒期大腦發育的進程。海馬體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發育速度不同,而這一差異也直接影響了嬰兒對於記憶的處理方式。研究表明,三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能夠通過“統計學習”來從環境中提取規律,這一學習過程依賴於海馬體的前部。而真正的情節性記憶,通常要到嬰兒超過12個月時才會逐步顯現出來,且這一記憶形式依賴於海馬體的後部。

這些細節上的區別,揭示了嬰兒如何在不斷發展的大腦中儲存不同類型的記憶。統計學習幫助嬰兒理解環境中的基本規律,為語言、視覺和概念的形成打下基礎,而情節性記憶則是更為複雜、與特定事件相關的記憶形式。這種記憶方式的逐步成熟,可能與嬰兒對世界的認知需求息息相關。在嬰兒的成長過程中,獲取關於世界的結構性資訊和關於特定事件的記憶,顯然是兩種不同層次的認知需求。

然而,儘管研究揭示了嬰兒能夠記住早期的經歷,為什麼這些記憶在成年後無法提取,依舊是一個謎。研究者提出了幾種可能的解釋。一種假設是,這些記憶在嬰兒早期並未轉化為長期記憶,導致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另一種可能性是,這些記憶雖然依然存在,但我們無法在成年後提取出來。這種現象類似於成人偶爾回憶不起某些細節的情況,但對於嬰兒期的記憶,這一過程可能更加劇烈。對於這一假設,研究者並未做出定論,更多的實驗仍在進行中,試圖探明這些嬰兒期記憶的最終命運。

值得一提的是,耶魯團隊的研究中,另一個引人關注的議題是嬰兒期記憶是否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長期影響。實際上,許多研究已經開始探討嬰兒期經歷對大腦發展的潛在作用。嬰兒期的記憶和早期經歷是否會在不被意識到的情況下,影響成年後認知功能的表現,這種影響可能超出我們想像的範圍。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我們可能能夠更深入地探究嬰兒期記憶的複雜性,並進一步揭示它們在個體成長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