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鼠人”成了網路熱門詞。這類人的日常大概是這樣的:11點醒來,點杯咖啡開始玩手機;14點才意識到咖啡早就到了,但又睡著了;17點終於去上廁所順便拿了咖啡;18點邊喝咖啡邊刷視頻,即便知道晚上會因此失眠;19點考慮晚餐並點外賣;21點吃當天第一頓飯,邊追劇邊吃。判斷一個人是否是“老鼠人”,可以通過這些特徵:低能耗生存、低慾望模式、習慣性拖延和陰間式作息。還有種“燈光鑒別法”,通過發送亮黃色燈泡圖片來識別對方是否為“老鼠人”。
當年輕人自稱“老鼠人”的同時,短視頻平臺上的老年人卻展現出活力四射的生活方式。例如一位90歲的老人,從早到晚忙碌不停,做各種家務活動,生活豐富多樣。這種對比讓很多年輕人感到無奈,甚至自我調侃。
對於“老鼠人”如何維持生計的問題,有些人是因為失業而依賴過去的積蓄過活;有些人則在工作日正常上學或上班,週末成為“老鼠人”。很多人表示,經過一周的工作壓力后,他們只想做些不需要動腦的事。有人分享了一個朋友的經歷,這位文學碩士畢業后,因為過度勞累,只能聽一些簡單的有聲書放鬆。
面對這種情況,不應輕易批判“老鼠人”。他們可能是看清社會競爭本質的人群,選擇以“降速”對抗系統剝削。低能耗生活是對抗焦慮的一種方式,也是對消費主義的無聲反抗。就像有網友所言:“25歲正是人生的7:30。”此時太陽剛升起不久,未來還有很多可能性等待探索。暫時的躺平並不是終點,而是為了更好的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