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者逐漸增多,醫生提醒:50歲後,改掉3個壞習慣
更新于:2025-03-29 00:06:25

一、研究發現:老年失智提前34年就有徵兆!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唐毅曾介紹,阿爾茨海默病只是“老年痴呆”的一種表現,其實廣義上還包括血管性失智、路易體失智等,只是臨床上阿爾茨海默病較為高發,可佔70%病發率左右。

唐毅還解釋,病程開始前患者主要表現為忘性大,隨著病情加重還會忘記遠期記憶,甚至出現失憶、認知和空間、思維能力的全方位下降,有些患者還會因此性情大變,從文靜的人變得衝動易怒。

2019年《衰老神經科學前沿》期刊上曾發佈過一篇來自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項研究,在針對290名40歲以上的參與者進行隨訪後發現,老年失智的徵兆提前11-15年就有表現,而且根據影像學檢查還可以觀察到內側顳葉的變化。

研究員還發現,參與者中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標誌物“Tau蛋白”水平在癥狀出現前的34年就有所提升,也就是說,老年失智發病前34年就已經潛伏在你的身上了

但是失智症早期癥狀不是很明顯,即便有些跡象,也很難被察覺,等到記憶開始缺失,甚至生活開始無法自理時,才會意識到是病。

而且嚴重可至臥病在床終日束縛,無法言語,進而引起免疫退化,肺部和尿路出現感染,或者由於長期臥床,無法及時翻身也會導致部分皮膚出現缺氧壞死。加上這些併發症的影響,也導致患者存活率大多只有5-10年。

二、起身“眼前一黑”竟是老年失智的前兆?

如今,越來越多研究發現,一些日常的行為可能也是失智前兆。

2023年哈佛大學醫學院就在《高血壓》期刊上發表過相關研究,研究員針對11644名平均年齡為54歲的參與者進行了長期跟蹤觀察,研究指出,“突然起身眼前一黑”的情況被稱為“直立性低血壓”,即當人們姿勢改變時血壓會下降,但通常在30~50秒後血壓會恢復正常。

然而研究觀察發現,經常發生直立性低血壓的人,患上老年失智的風險是血壓穩定的人的1.22倍。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的結論了,早在2022年,《神經病學》期刊上就曾發佈過相關的研究發現,研究員認為這種癥狀出現的越早,出現大腦認知衰退風險越高

雖然起身“眼前一黑”可能是老年失智的一個前兆,但並不意味著所有出現這種情況的人都會患上老年失智。

而且早期阿爾茨海默病發病隱匿,只有及早干預才能有效延緩病情持續進展,為此小九總結了老年失智發病3大類癥狀,快來對照你有沒有:

認知功能障礙:先是出現認知功能損害,比如以前知道的知識和常識性理解出現誤差。

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早期會伴隨記憶力變差,雖然不影響正常生活,但可能會影響工作效率,隨著病情發展可能忘性越大。晚期還會影響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的正常進行。

精神行為異常:患者早期會逐漸變得孤僻,對周遭事物提不起興趣,甚至有點自私、冷漠,事不關己,隨著病程發展,還會進一步出現精神上的惡化,出現幻覺、迫害妄想、嫉妒甚至有攻擊性行為

三、警惕這些“口頭禪”,越早發現越好

可能有人會說,早期癥狀不好判斷,那麼怎麼才能更直觀的發現失智症的徵兆?留意好下面3句口頭禪:

1、沒有人關心我!

失智症的早期表現還會導致情緒甚至性格上的轉變,比如變得異常低落、消極或者暴躁、衝動,患者甚至會因此覺得自己被孤立,當親友出現這些跡象後,一定要注意可能的失智風險。

2、你吃飯了嗎?我不喝水

這種答非所問的情況也是患者最常見的表現,因為認知的偏差,患者可能無法直接理解說話的含義。

3、“我接下來要做什麼呢?

對於失智症患者來說,記憶的遺忘,容易對接下來的動作可能會感到陌生,往往上一秒還想著做某件事,但下一秒就忘了,有的甚至對近期發生的事情也逐漸遺忘,如果親友經常忘記出現這個口頭禪也要注意。

四、你以為的好習慣,或會加速老年失智的發生!

失智症無論對於患者還是周圍親友來說都是一個重大負擔,所以預防發病成為很多人關注重點,但你知道嗎,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好習慣可能也在誘發失智。

1、過於清淡飲食

比如有的人習慣性以為清淡飲食就是油鹽不進,吃素,但這樣單一的飲食習慣會加劇乏力、疲憊、專注力弱甚至記憶力衰退等情況,長期素食還可能引發營養不良,增加失智症風險,所以清淡飲食也要注意均衡攝入多樣食物

2、太愛乾淨衛生

英國劍橋大學曾有研究員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經過對全球192個國家進行調查後發現,衛生條件越好的國家,反而認知障礙發病率越高,研究員解釋可能是因為太過追求生活環境乾淨,會陷入某種強迫和焦慮心理,導致精神心理健康受影響。

3、睡得太多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藥學院和美國癌症學會一項涵蓋100萬人的聯合調查結果顯示,睡覺超過8小時的人中風風險增加到了146%,每天睡超過9小時還會增加2倍的失智症風險,因為昏睡也是失智症的早期表現。

所以日常如果你也有類似習慣,最好趕緊調整,如果可以最好定期做一些篩查,儘早干預,也可以延緩病情發展,盡可能的提高晚年生活品質。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求醫。